河姆渡遗址简介

2020-07-01 文化 168阅读

河姆渡遗址是浙江省余姚市一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芦山寺村的姚江北岸。

遗址发现于1973年夏,此后的两次发掘发现遗址包含4个叠压地层,揭露了干栏式建筑等遗迹,出土了夹炭黑陶等遗物和大量动植物遗存和栽培稻谷,一时轰动学术界,其代表的考古文化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1982年,河姆渡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考古》杂志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发现地建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展示区。

扩展资料:

河姆渡遗址共发现61余种动物的遗骸,主要见于第一期和第二期,尤以第一期居多。这些遗骸多因古人食用后丢弃而较为破碎。其中,无脊椎动物3种,脊椎动物58种,脊椎动物中以哺乳类为最多,此外还包含爬行类、鱼类和鸟类。在遗址中发现的猪和狗为驯养动物。

在发现的猪标本中,少年个体和成年个体占到90%,且第一期发现的陶猪身体比例介于野猪和现代家猪之间,证明当时已有养猪食肉的行为。遗址中出土的狗标本和狼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在居住区发现了疑似狗粪,证明当时已驯养狗。

此外,发现较多的水牛标本,说明当时也有可能驯养水牛。其余动物为捕猎所得,包含象、犀牛、麋鹿、红面猴等在浙江野外已不存在的物种。据研究,这些物种遗骸应当是本地所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姆渡遗址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