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的案例分析 案例二 巧妙处理学生失窃事件

2022-08-02 教育 85阅读
  是习惯性“偷”,还是某种个人欲望的发泄迹象。先进行排查。若偶然性的现象,那估计是压抑久了之后导致的。就要寻找他内心的病灶。想想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为什么要去偷窃呢?也许,不要只看表面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他们的乐趣,或冒险,或挑战权威,或崇尚自由……很多时候,学生的行为几乎是潜意识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挑战权威的举动,动机很单纯,因为很大程度上还无法认识到背后的责任,也就是说,缺失责任感。而六年级的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可塑性很强,即便所谓的顽固,那只能说是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强烈所致,在这个重要的阶段,意味着什么呢?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教育得法或教育完胜,是否想过,我们做到了教育无痕,真正让孩子获得自由、快乐、健康的心灵呢。这个话题,我想为师者值得思考和实践。
  常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如果凡事一定弄个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于天下的话,学生肯定会很难堪,同学们会看不起他的,一个“小偷”的罪名就会落在某个同学的头上!从此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了阴影。碰到叛逆心强的同学,极有可能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更容易让他们破罐破摔,因此走上邪路。我小时候偷过同学的铅笔,我一年级上了三年,我拿同桌的铅笔,是因为喜欢,想自己也有拥有而已。小学阶段的孩子还是未成年人,一切都可以矫正。当孩子犯错时,老师要特别把握住一个“度”的问题,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孩子的伤害自尊心。最好让他们先三思自省,慢慢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能够自觉地纠正错误行为,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处于首要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及他们的价值标准。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