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几个问题

2021-12-11 文化 447阅读
名词解释:
巫术说:认为文学活动的发生起点是巫术仪式。英国人类学家詹.乔.弗雷泽 :在《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巫术有两条原理“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
游戏说:认为文学源于游戏或本质上就是游戏。康德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斯宾塞、席勒:“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动物的游戏局限在身体运动的方式,而人还有想像力的游戏;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游戏冲动创造了一个活的形象。德国学者谷鲁斯: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论述:
1试述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文学活动作为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以意识形态话语的方式来描述生活(在生活之内);同时,它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创造出人们审美的和想象的世界(在生活之外)。
文学活动是人类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而生活活动是人所特有的、有别于动物活动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历史的、生产的、文化的范畴。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产生前提。
1、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动物对事物感觉的角度是单一的:生命本能的
人的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是多样化的: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诗意的
人的活动的多种意义:经济技术、革命实践、审美创造。
2、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创造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的能动的创造,达到了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3、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在审美王国和诗意世界中体悟自身的价值。
2文学的话语蕴藉具体有哪几种典型的形态?
含蓄: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沈祥龙:《论词随笔》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
叶燮:《原诗•内篇》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含混: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含蓄与含混: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一致性:话语蕴藉特性。
3文学创造的主体有什么特点
主体必须具有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人在与客体的特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主动性、主导性即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没有主体性的人包括作家就不是真正的主体。“写作的作家”不一定具有主体性。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
4文学创作的材料来源是什么?
客观的社会生活。第一,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即多方面生活的交融,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统一的生活。第二是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第三是作家体验过的生活,即思维化、情感化的生活。
社会生活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极为丰富和宽广,而作家所感受、体验到的生活总是有限的。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当它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比任何别的体验更具主观性。经过体验的生活才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
5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如下:①它是作家心灵的一种蓦然领悟;②它是作家独特眼光(即混融着思想原则、审美倾向以及个性、人生理想等内容而形成的一种定势)和非凡观察力的结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③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使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体验的契合;④艺术发现的结果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或事件),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直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艺术发现是一部作品发生的契机,也是一次文学创造活动开始的“由头”。没有它,很难设想会有文学创造一连串活动的展开。
6试述灵感特点与个人体会
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7直觉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是什么?
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作用: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发觉故事(或现象)背后的内蕴。
8如何理解艺术构思中的综合活动?
综合是艺术构思方式之一,指的是作家围绕某一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特征: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
9比较艺术构思中突出和简化的异同点。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
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的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区别是,前者以浓墨重彩或者淡化背景来吸引读者注意力,后者则将意象或者意念上的遮蔽物统统剥掉,只留下那最核心、最能表现本质的要素。
10什么是陌生化?试举例说明。
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11如何把握文学创作中“行之于心”到“行之于手”的变化?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含义:作家把心中经过艺术构思已初步成熟的“形象”(包括意念),转化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再用“手”写出来,落到纸张上
过程:“转化”;“操作”
复杂性:
作家头脑中所构思的那个形象,已成为一个“创造物”,而非生活中某个外在物象;物化活动开始后,构思活动还在进行;作家遣词造句能力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强弱,也都可能使心手不一,内外难符
常见问题:
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
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12如何理解即兴创作?
即兴
含义: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
产生: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要有气氛和契机;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长久酝酿的产物。
和作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13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内蕴的真实: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
社会生活内蕴的层次:真相事理层;历史文化层;哲学意味层;
假定的真实: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
a.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
 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如《西游记》、《变形记》
 以虚拟形象世界取代现实的形象
b.现实型作品
 艺术情境是虚构的、假定的,如《雷雨》
c.假定与“真” :真事理/真情感,如《牡丹亭》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