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人员配备有什么要求?管理人员基本信息是否入档

2020-06-13 综合 85阅读
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董玉琦教授访谈记:国家教育部2000年10月提出要在全国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专家,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当时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背景?董:我主要研究的领域是教育技术学。在日本学习、研究期间,我开始对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有所关注,但真正开始涉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一研究领域还是1998年4月回国以后。如果一定要明确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话,我想应该是1998年10月应邀在长春市宽城区的一次讲座。第一篇论文是发表在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上的。开始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一研究领域的背景我想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当时国内、特别是吉林省以及长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处于起步阶段,也就是说感到了一种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要把在国外学习、研究的积累具体体现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就是说有一种自身发展的需求。记:您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董: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即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在一般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当然,前两项是主要的,其中第一项是基础,第二项是核心。因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更要注重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师要为此创设学习环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涉及全体中小学学生,也涉及全体中小学教师以及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记:对于国内部分学校来说,信息技术课程是由原来的计算机课或叫电脑课转变而来的,您是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的?相对于计算机课程来说,信息技术课程要实现哪些转变?董:的确,对于国内部分学校来说,信息技术课程是由原来的计算机课或叫电脑课转变而来的,信息技术课程相对计算机课程,不是对立的关系,应该是发展的关系。相对于计算机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的学习方法等方面有较大的区别或者说转变。两者的区别(下表)在于:计算机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目标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养信息素质主要内容计算机基本原理计算机基本构造计算机基本操作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主要方法讲练结合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自动性学习简要说来,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根本区别,或者说是分水岭就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惟一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并且只是学习的工具之一。记:您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是如何认识的?董:(一)在考虑信息技术课程时,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一些理念出发:1.满足21世纪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要求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就会使学生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因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已成为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不可或缺。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素养就相当于信息化社会的新“文盲”(所谓的功能性文盲)。2.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程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素质不断发展。3.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课程设计时应该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4.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而失去了学生的主动性,课程就会死板、枯燥;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5.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所帮助。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实际有用的,是必不可少的,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呢?可以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加以考虑。(二)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我们认为可以从目标领域和目标层次两个方面来考虑: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领域我们考虑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领域分为基础领域、基本领域和发展领域三个层面。基础领域:掌握信息设备与设施的操作;基本领域:培养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发展领域: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实现问题解决。2.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层次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层次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等。(1)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我们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采集、加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3)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段目标。我们可以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结合信息技术课的具体目标和不同学段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个学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此处从略)。(三)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我们认为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其中信息技术是主要的部分,但不是惟一的内容。目前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技术部分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技术不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加上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础,当然是信息技术部分的重要内容,但决不是全部。记:您曾编写了《信息基础》、《信息技术》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请您谈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编写理念、编写原则和教材内容的看法?董:我们编写信息技术教材的基本原则是:1.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信息技术教育的上位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教材开发的第一原则就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2.以“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信息处理能力”是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教材要以“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突出信息采集、加工和信息发布能力的培养,并使学生能把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成果应用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3.以课题研究为单元设计的基本理念基于课题研究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教材应该把以课题研究作为单元设计的基本理念。例如,在《网上台湾岛》单元中,要求学生围绕我国台湾岛这一主题,选择选题,确定专题,最后完成研究报告。4.创设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环境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推荐学习方式,所以教材在编写时一定要创设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环境。5.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成为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切入点,所以,信息技术教材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6.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只有教材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深入地学习。记:据我们了解,您承担的“中小学信息教育的实证研究”课题,在东北地区不少中小学校开展了信息教育实验,实验的反馈如何?董:“中小学信息教育的实证研究”课题1999年初立项,1999年9月开始在东北三省40多所中小学开展实验研究。根据调查和其他方式的反馈,课题取得了较好的收效,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验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好评和肯定。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信息学科课程研究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两大部分。课题共召开了5次研讨会(时间分别在1999年9月、1999年12月、2000年6月、2000年12月和2001年6月),每次研讨会都有专家讲学、研究课观摩和发表论文等主要内容。参加研讨会的人员累计约700人次,观摩了近20节研究课,收入研讨会优秀论文集的论文近50篇,有些论文已在杂志上发表。通过课题研究,推动了实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使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同时,课题研究对于探索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信息技术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提供了实践依据。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