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去哪里治疗最好

2022-03-17 健康养生 103阅读
首先我建议楼主,不能病急乱投医,先沉淀下来,网络上的资讯很多,也很杂,负面的暗示也不少,我建议你可以自己去当当网或天猫看看有没有适合的自助书籍。为了更好的解答网友的此类提问,我手头也储备着基本心理学书籍,用于回复辅助,其中宁波出版社《走出焦虑风暴》作者韩非,这本书中有一段话,特别好,我摘录过来,你随喜看看,记得采纳哦。以下是原文标题与内容:在调心之路上,请摈弃一切消极暗示面对眼前的焦虑障碍,我也不建议一些病友在网络上阅读太多关于这方面临床症状报告的文章或资料,因为文中所描述的许多症状可能会给一些易受暗示的心灵造成一些麻烦。网络上的许多作者在整理文章的时候并未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一些作者把焦点专注于对症状的描述与各种局限性结论的整理上,似乎描述得越多,越显得专业。以我的经验而言,对一些症状的临床表现的认识点到为止就可以了,除非当事人已经树立了牢固的科学烦恼观与相对开阔的成长信条,不然不需要参考太多关于症状方面的定义与各种局限性的观点,有一些苦痛心灵之所以徒增了某些烦恼正是拜这些资讯的不良暗示所赐。有一个人去医院检查身体,医生说他的心脏看起来缺乏力量,体检者听完后开始诚惶诚恐。其实该体检报告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这只是医生最常见的口误,看似一种专业上的自然表达,其实已经给他人造成了心理暗示。如果他改为:你的心脏只是有点小疲劳,多注意休息和运动就好了。那么哪种表达方式更具有正能量与口德?有一个人去刮痧,其实身体只是略有疲劳,因此在背部可能有一些正常的“小征象”,但是这位按摩者为了表达一下个人的专业素养与能耐,脱口而出:你的肝不太好,你的肾也不太好哦。我们可以想象当刮痧者听到后会有怎样的反应,除非他是一个正念觉察能力比较好的人,反之多多少少会感受到这种负性语言的压力,而这些语言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负性催眠现象”。有一个女性因为持续加班,一段时间里多次出现胸闷、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而后就去综合医院的神经科就诊,医生可能是因为过度忙碌或精力不足,在简单地聆听几分钟后,在病历上草率地定义其为“神经衰弱”,然后按部就班地开了一些可以安神补脑的中成药与若干安定类的西药。而一些安定类药物的说明书上通常都注明着精神类药品的名称属性。由于在整个处方过程中医生始终面无表情,且时不时语气严肃地强调:“一定要吃药,不吃药好不了……”而当这位当事人由于缺乏理性的判断,在看了医生开具的精神药品的处方,以及听到医生严肃地强调一定要好好吃药后,很自然地误以为自己是罹患了精神病,回家后觉得自己的前途已经终结,其精神世界开始倒塌,而后连续两周卧床不起,在极度的恐惧与绝望中,最终反而诱发了实质性的抑郁情绪。面对一些顽固的情绪症状或身心体觉不适,我并不反对药物辅助治疗,也完全能够理解精神科医师的一些初衷。只是希望个别医者在表达一些结论性观点的同时要重视患者的接受程度与敏感度,某些地方需要耐心做一些有头有尾的合理解释,而不能诉诸满脸的权威抑或几句话打发,这样容易给当事人造成一些错觉与暗示:好像不吃药就好不了一样。(其实,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当事人的人际关系、应激事件残留能量和早年创伤印痕,也无法让完美主义者与多虑敏感的个性变得果断、灵活、自信、平和。)此外,有许多容易感受到疲劳症状的心灵,经常自认为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其实这只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任何一个人只要持续焦虑几天,都会出现不舒服的躯体反应,抑或造成体内一些化学物质分泌过多或过少的现象,但那些都只是暂时的,跟神经衰弱症或生理上的器质性病变没有本质关系,只要焦虑情绪消退了,配合一些自然的运动与合理的作息,疲劳的机体会自动恢复。在一些心理咨询工作中,不少焦虑心灵因为感受到指导者的人格雅量以及他们对烦恼现象的充分理解,并且充分感受到一些人本主义的宽广情怀与温暖的人性观,而后在一夜间大为缓解,破涕为笑的并不在少数。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