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是一位佛教徒,假设有人对您周围的人做一个调查,想了解一下,在他们眼中佛教徒是什么样的一群人,答案也许有好有坏。而您日常的所作所为,以及与亲人、朋友、同学交往的点点滴滴,就是这些答案的解题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借由我们,他们形成了对佛教徒群体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不可否认,当代社会对佛教徒的看法不全是正面的,比如迷信、神神道道、麻木冷漠、不适应社会等,和佛教徒真正的形象背道而驰。这说明,某些佛教徒的行为和社交方式,可能已经偏离了佛教的本义,所以才产生了误解和歧义。
佛教徒身肩世间和出世间两副担子,在修学佛法的同时,还要与周围人合理交往,扮演好不同的社会角色,尽到世间的各种责任。只有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认可,才可能为学佛创造各种顺缘,最终利用佛法帮助身边的人。就好比双手协调配合,灵巧自如地弹奏钢琴,才能奏响美妙动听的音乐。
那么,与他人交往时,佛教徒需要秉承什么样的原则?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呢?


作为佛教徒,起码应该是真诚的,不骗人、不撒谎,相信因果、尊重因果,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我们应该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步趋于完善。

如果佛教徒毫无顾忌地杀盗淫妄,随意点杀、吃海鲜等活物,其他人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对佛教徒失去信心。虽然佛教徒不可能在学佛的第二天,就把所有的杀盗淫妄都放弃,但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尽量不杀盗淫妄。


有些人学了一点法以后,行为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度化众生、弘法利生的事情不做,整天就是讲神通、讲鬼神等,行为古怪,与大家格格不入。
如果没有度化众生的特别需要,大乘佛法不允许有讲神通等故弄玄虚的行为。大乘佛法要求,内心要发菩提心,外表上弘法利生的事业能做多少是多少,除此以外,其他行为都要跟普通道友一样安分守己。如果行为太出格,就会引起其他人对大乘佛法,甚至对整个佛法的误解。虽然这些人的行为不代表大乘佛法,但外面的人本来就不懂佛法教义,分不清楚这些差别,故而会认为这些人的行为就是佛法,佛法就是迷信,等等。
其实,真正的佛法不是封建迷信,而是智慧和大悲的总集,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东西。作为修行人,外表上应该不露声色,但却理当默默无闻地私下修行。所有的修法,都要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静悄悄地修,净化自己的心,才是真正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