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前稻谷怎样加工成大米?

2022-08-19 美食 101阅读
我是南方人
南方管这叫舂米
工具有3件:
1.石窿
用石头凿成的旋转抛物面容器
开口直径约1市尺,深度约1.5市尺
2.舂棒
用坚硬的圆柱形木头制成
直径3市寸,长约5市尺
两端是球面倒角,重约8市斤
中间削细,约有1市寸直径,以便双手持
3.簸箕
用竹篾编织成的圆盘形扁平容器
直径2.5市尺,周边高1市寸
.
加工过程分两步:
1.舂米
目的是脱壳
把约10斤稻谷倒进石窿
然后用舂棒舂,就像打夯那样
举起舂棒朝石窿捣下去
稻谷在石窿里互相挤压摩擦
致使谷壳破碎脱落
约捣上百来下
不可舂太久,以免大米都碎了
直到谷壳几乎都脱落了
就把石窿里的米和糠都掏出来
2.簸米
目的是米糠分离
把掏出来的米和糠放到簸箕
双手持簸箕做上下挥动
产生气流把米糠吹走
剩下就是大米
可能还有一些谷子没有破壳
也是用簸箕来筛选
操作方法是:手持簸箕做水平面的圆周运动
谷子就会因为摩擦阻力大而集中到簸箕中心
除掉即可
.
手持舂棒舂米是力气活,很累人,所以比较少用
常用的是利用杠杆做成的脚踏舂米
舂头还是铸铁的,破壳效率更高
靠体重和脚蹬就不那么累了
有水利条件的还有用水轮取代人力脚蹬
实现自动化,还挺不错的
簸米需要技巧、要耐心
通常只有女人胜任
吃上大米很不容易啊
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活过来的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