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败在不会说话上,职场中怎样沟通最有效

2020-04-18 社会 77阅读
(1)反复校准,确保信息的真实意义能够精准传达
说的人不仅要说清楚,还要询问对方是不是听得清楚。听的人不仅要仔细听,也要确认自己听的与说的人的本意是否相同。这道程序不能省,也不要担心对方嫌你麻烦。
(2)不要随便臆测
公事上,在还没认知事情全貌之前,不要随便推论臆测,或是过早下判断,避免误己、误人、误公事!这是初入职场的人士容易犯的毛病。在查证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不要随便听到某人的说话就当作是自己的判断。
心中只要出现疑问,就应该反复查证,或者向主管提出疑点。部属的工作是帮助主管做出最好的决策,不是误导主管的判断,就算没有恶意,也要谨慎。
(3)向主管报告或与同事讨论时,最好专注在描述自己所知的事实上
即使对特定内容有自己的观点,也建议等到主管问起任务相关信息时,再阐述个人观点,避免任性发挥议题外的个人意见。我刚入职场时,曾因急于表现,把查知的事实与自己的论点搅和在一起,汇报给主管与同人,在沟通中也未清楚说明,以致团队信息传递时造成混乱。
正确的做法,是把“已知事实”与“个人意见”分开表述,才能清晰论理,供主管参考以做出优质判断。
举个例子,主管听说办公室里有同事争论,问你发生什么事。此时,你的主要任务是描述事情发生的经过,不要轻易乱下评论,因为你不是当事人,不容易从表面的情境中,探查当事人沟通问题的症结是什么。
沟通中错的机会实在太多,当事人就是因为双方搞不清楚才会起争执,局外人若真想帮助厘清,得先花点时间让大家冷静下来,然后好好循着沟通的流程走一遭。
等到事情都清楚,或许大家的气也就消了!你作为旁观者,须注意不要添乱,不然很容易成为办公室里的“是非人”,那就违背初衷了。
“关系角度”与“内容角度”会影响沟通结果
所有沟通时传递的信息都蕴含说话人的“关系角度”与“内容角度”。沟通双方彼此之间的关系,会影响沟通的结果与成效,这就是沟通流程中定调“关系角度”的重要性。
而每个人因背景、习惯不同,对个别人或事物也会有既定的“内容角度”。我来分享一则小故事,以增强大家对“关系角度”影响“内容角度”的印象。
我小时候家里状况不好,和两个妹妹念小学时,因买不起学校指定的塑料书包,于是做裁缝的母亲用客人不用的剩余布料为我们做书包。由于和学校规定的款式不同,我们上学时担心受老师责备和同学耻笑,备感压力。
母亲很快便发现异状,为此亲自到学校向校长解释,请求特别宽容,允许我们用自家的书包。我对母亲的作为感到忐忑不安,生怕姊妹三人在学校遭受欺凌。
所幸,校长与老师们沟通后,在升旗典礼上宣布我们三个清贫学生,可以使用母亲的爱心书包,并规定同学不可私下评论。从此,我们才放心去上学。
纪念小学毕业40 年的同学会上,有位同学提起这事,说她好羡慕我在当时那么严格的校规下,背着特别款式、上面有漂亮蝴蝶结的书包。
言下之意,这位同学当时的认知是,我家必是非富即贵,才能获此礼遇。而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我们当时连学校的书包都买不起!
这个故事提醒了我,面对同一问题,真相是什么?眼见的又是什么?尚未探究出事情的本质前,认知可能与现实相距甚远。
其实,我根本不愿谈起书包这段往事,那位同学却用她的想象力为这事增添了浪漫色彩。
但办公室里的认知差异,可能就不会这么幸运了。办公室里许多让自己感到委屈的情境,说穿了大都是由于“认知差异”带来的沟通不畅所致。
不同的“关系角度”左右沟通的“内容角度”,会影响沟通结果。直白地说,你用什么身份说话,对方用什么身份听取,直接影响双方沟通的效果。
毕竟,双方表达意见时,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身份立场”决定“说话的出发点”。
沟通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调整角度
我们在表达时习惯从自己的“内容角度”出发,问题是,绝大多数人由于沟通习惯不同,以至于经常在互动时与对方选取的“内容角度”不同。若不经由回馈加以调整,话说得越多,双方的距离可能越远,越觉得与对方有“鸡同鸭讲”的感觉。
因此,沟通中一旦发现对方脱轨,最好耐心地微调自己的表达方式,再试着校准,努力缩小认知上的差异。
沟通产生误解后,如果双方愿意平心静气地修补关系,那么,在说明自己沟通中的误会时,可能会说:“喔,我以为……
这“我以为”其实正是误导自己,导致双方认知产生歧异的主因。若能在最后多补充一句:“下次我们这样做好不好?”便可以增强双方信任,补救彼此关系。
你可能发现有些人老喜欢“翻旧账”。其实,这是因为前几回沟通上的歧见还没消除,不顺畅的心结让对方在心理上依然处于对峙状态,导致“旧账”始终浮现于脑海。这是人际关系里常见的矛盾,在工作关系中应该特别谨慎。
尤其对敏感的话题,沟通时对信息的交换,更该给予更多的耐心加以确认,否则最终双方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要知道,有缘分当同事,同在一个公司共事和成长,是件难得的事,那些存心恶意曲解你的人也是极少数的。
作为职场人士,只要你愿意将心态调整好,沟通上的误解都能消除,人际关系也会因此而保持友善愉快的状态。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