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2020-09-04 文化 123阅读

在提倡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代,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人们认知经济活动的不可或缺的思想工具。赞成西方经济学的人通常认为,所谓经济理论,就是从某些前提假设出发,经过一定的逻辑推理,预测到某些经济现象发生的语言假说体系,是对现实客观条件下经济运行状态的一种理论假设。简要地说,这种理论是由两种元素(理论、假说)构成的复杂的混合体。一方面,它是一种旨在促进“系统的、有组织的推理方法”的语言。另一方面,它是一种旨在抽象出复杂现实的本质特征的实质性假说体系。这是把理论当成地地道道的“假说”,从而经济理论满足于探求“市场经济学”,即作为微观组成的市场价格理论和作为宏观组成的国民收入理论。
资产阶级的思维方式是解释学的。马克思没有这么认为,作为对比,我们转到马克思写在《工资、价格和利润》(1865年)当中那些明快的工作段落(思想材料由《保卫<资本论>》提供):
即使不谈雇佣劳动制度中所包含的一般奴隶状态,工人阶级也不应夸大这一日常斗争的最终效果。他们不应当忘记:在日常斗争中他们反对的只是结果,而不是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他们延缓下降的趋势,而不改变它的方向;他们服用止痛剂,而不祛除病根。所以他们不应当只局限于这些不可避免的、因资本永不停止的进攻或市场的各种变动而不断引起的游击式的搏斗。他们应当懂得:现代制度给他们带来一切贫困,同时又造成对社会进行经济改造所必需的种种物质条件和社会形式。他们应当摒弃“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这种保守的格言,要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革命的口号:“消灭雇佣劳动制度!”
也就是说,工人阶级为了救赎自己,必须明了三个基本问题,作为行动议案:
第一,工资水平的普遍提高,会引起一般利润率的降低。但整个说来并不影响商品的价格。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趋势不是提高工资的平均水平,而是降低这个水平。
第三,工联作为抵制资本进攻的中心……总的说来,它们遭到失败是因为它们只限于进行游击式的斗争以反对现存制度所产生的结果,而不同时努力改变这个制度,不运用自己有组织的力量作为杠杆来最终解放工人阶级,也就是最终消灭雇佣劳动制度。
————————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终其一生,对资产阶级理论进行批判,循其固有传统,尽量地凸显资产阶级工作的自我批判性,马克思可谓匠心独运!马克思担任《莱茵报》编辑后写的第一篇文章即公开表明自己这种对待共产主义的自觉的解放实践态度。 他说:
构成真正危险的并不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实际试验,而是它的理论阐述;要知道,如果实际试验大量地进行,那么,它一旦成为危险的东西,就会得到大炮的回答;而征服我们心智的、支配我们信念的、我们的良心通过理智与之紧紧相连的思想,是不撕裂自己的心就无法挣脱的枷锁;同时也是魔鬼,人们只有服从它才能战胜它。
可见,马克思打破了资产阶级解释学的坛坛罐罐,目的在于阐明“我的辩证方法”,即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发生的认识论和批判理论。这和中华思维方式是高度契合的。
马克思对于唯物主义“发生学” 的创造性阐释和运用, 在于确立《资本论》的典范性研究文献,以供后人的研究作为基础和出发点。犹如列宁所言:“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 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 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这种唯物主义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