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市化有改革标准么?

2020-10-03 时事 114阅读
一、农业的重要性及改革现状:
(一)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在古今中外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些都形象地说明了每个人都必须消耗粮食来维持自己的生命。然而从目前来看,粮食也只能从农业耕种而收获。千百年来,农民躬耕于田地,为世界的亿万人口的生存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同时,农产品不仅仅只做为粮食来维持生命,还可以为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农村、农民还是输出劳动力与工业品消费的巨大市场,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这样评论农业:“可以恰当地说,城市的全部财富和生活资料都是从乡村获得的。”[1]
可是仅仅有农民、仅仅有农业还不足以满足世界的发展、还不足以满足人类的多方面的综合需求。于是重工业、轻工业、服务业也就相继产生并且迅猛发展。由于分工的不同、工种的不同、价值的差异、效益的区别,人们的经济收入自然也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城乡之间生活水平相应地也具有了一定的差距。
随着工业的发展,随着服务业的兴旺,随着知识、信息产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种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同时,这差距相应地也反映出农业的局限性、农村的落后、农民的贫穷。
(二)农村改革的现状:
党和政府及时意识到了城乡差距日益加大这一点,不论是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农政策的实施,还是到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也好;也不论是从河南的南街村到七里营小康村的建设,还是到当前天津推出的农民宅基地换商品房的举措,都是国家想方设法保持农业经济、改善农村落后状况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实际行动。与此相应地也取得了众人目睹的成就,一部分农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大多数农民的孩子也能够圆了上学梦。如此等等,无不感谢我们党及时的改革政策,无不感谢国家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的重视。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到今天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无不体现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视,无不体现着共产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心。
也许我们不会否认,南街村与七里营曾经是农村进行改革并进行小康村建设的很成功的事例,至于目前出现的一些局限性及发展还不及其初期的状况,则应是后来的管理或可持续发展工作不完善的缘故,但它本身在起初是很具有典型性的改革成功事例。
但与此相对应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中也有很多效果不好的事例,这里的关键是没有理解究竟什么是城镇化,为什么要城镇化?仅仅把农民的土地收回、户口农转非、然后住上楼房就是城镇化了吗?仅仅这样就能实现城镇化的初衷、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了吗?显然不是,我们看一下当前某些所谓的城镇化后的“新农村”的状况就知道了,比如笔者所了解的濮阳市区的个别农村城镇化以后,没了土地,虽然户口农转非,但对于没有知识、没有致富项目、更没有工作的“新市民” 吃饭、花钱怎么办?由于是非农了,国家对农业的一切补贴他们自然也享受不到了。这些“新市民”们只能是仍然受穷,继续吃苦。即使是扫马路的工作他们都得竞争上岗,甚至找熟人、托关系。否则,他们要么去做收入微薄并艰难维持生计的小本儿生意,要么去收菜贩子卖剩下的菜吃、去捡最便宜的衣服穿,要么去捡破烂儿卖钱来养家糊口,更别说供给学生上大学有多艰难了。那里还曾经有人为了抢更多的破烂儿却没注意到开来的垃圾车,为了捡更多的破铜烂铁和木材而没注意到垃圾堆上滚下来的木材、石头,却不幸地被砸得头烂身亡。这些身边的现状让农民对城镇化并没有多少好感,对城镇化也并没多大期望。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