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原因?和有关史实?
(一)原因:明治维新这场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不彻底性。政治上掌握统治大权的多是封建武士出身者,武士道精神被继承和发展。旧武士等级不复存在,一批资产阶级化的“新武士”(士族)活跃在各领域且是主导力量。由于在经济原因方面,由于地税改革和士族授产等改革,使农村土地制度(寄生地主制)留有浓厚封建残余,农村成为“国内殖民地”,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又使大批士族无法生存而对明治政权不满,统治阶级则以对外侵略扩张将心怀不满的农民、士族的不满情绪引向海外征战,使日本被纳入军事、战争轨道,进入从战争走向更大战争的恶性循环之中。(二)在日本第一次帝国议会的前十年,也就是1880年,备受欺凌的 清朝政府迫于国际环境的压力不得不着手加强军备,三县有朋抓住这一点开始鼓吹“清国威胁论”,把当时的清朝视为假想敌,以此来加强海军的建设。三县有朋派出数十名将校军官考察中国军事,最后三县有朋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强兵是富国的根本,增强军备优于一切。1882年,在三县有朋的操纵下《军人敕谕》以天皇的名义发布,并成为日本军队的行为准则和思想信条。实际上就是以天皇的名义,通过各级军官把士兵牢牢地控制住。对军人靠的是《军人敕谕》,对普通的老百姓或者说日本的年轻一代,靠的是《教育敕语》主要内容是大和民族又是最优秀的民族,那么就赋予这个子民一个使命,一个是无条件地服从天皇。在思想上入手控制民众。1887年,日本天皇就带头捐款,加速筹建日本海军,那么天皇带头以后日本的军官全部都实行捐款,而且最高的,每个月捐款都捐到15%。日本针对清军的“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专门研制了“松岛”、“严岛”和“桥立”所谓三景舰,1890年以后日本还将财政收入的60%用于军事扩张,为了准备这场战争日本几乎是举全国之力。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胜利后伊藤亲任“和谈”全权代表(除伊藤之外,日方代表还有疯狂的军国主义分子陆奥宗光外相)与到达日本马关的清朝(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等人对谈。 谈判结果是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全约11款,附《另约》3款、《议定专条》3款。最重要的内容有三:1.日本强占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辽东半岛后以3千万两白银“赎回”);2.日本获在华领事裁判权和诸多特权;3.中国向日本支付2亿3千万两中国国库标准银即“库平银”,此项赔款含清廷赎回辽东半岛赎金3千万辆,但不含每年必须支付给日本的50万两驻威海卫军费。且不说众所周知的日本对台湾的殖民掠夺所造成的历史恶果,这里,单说2亿3千万两白银赔款一项。1894年中国全年财政收入不足8千9百万两白银,即相当于清廷两年半国库收入,为此清廷不得不向列强大举借债。另外,2亿3千万两赔偿银折合当时日元3亿4千余万元,而日本每年国库收入仅为8千万元,即相当于日本4年零2个月的财政收入。日本得此“意外之财”举国惊喜,认为日本从此一跃而为富国。日本将所得赔款用于:1.陆海军备扩张1亿2千5百余万日元,使日军跻身列强,为即将到来的日本称雄于东亚和日俄战争准备了充分条件;2.进行币制改革,使日本货币由银本位改为金本位,财政上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清廷应日本强硬要求,把赔偿金由清朝库平银换算成英镑,由日本政府存款于伦敦英格兰银行,以便既有利于日本国内平抑物价,改善国民生活,更有利于大肆添购军舰、军品,并促进日本对外贸易;3.设立三项“基金”,促进国力增长。三项基金为:“军舰水雷艇补充基金”3千万日元,“灾害准备基金”1千万日元,“教育基金”1千万日元。三项基金以黄金形式存于日本银行或购买外国公债收取利息,首要目的服务于扩充军备,壮大军国实力。 从此,日本军国主义走上了一条欲罢不能的“不归路”,陷入战争“饥渴症”而不能自拔,终于在世界范围内与希特勒、墨索里尼沆瀣一气,与整个进步人类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