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如何协调统一 有什么对策 要500字左右 急要。谢谢各位了。

2020-05-19 综合 119阅读
开发中的保护必须讲求科学方法,必须保持其文化传承,把握好文物古迹修缮、重建与维持原貌的“度”。从旅游学科的角度出发看待旅游开发和古迹遗址保护中的一些“破”与“立”
一.尊重开发与保护的科学性与和谐性
1.严防破坏性开发
我国的古代建筑基本上是土木结构,梁架承重,虽然抗震性好,但不像西方的石建筑牢固耐久,必须不时进行修缮,损坏严重则不可避免需要重建。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正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变成瓦砾,一大批用现代材料工艺堆砌起来的“假古董”、仿古建筑群招摇过市;大批古镇、老街、民居、村落被“重新”整修得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韵味。严防破坏性开发,寻求经济导向与文化导向的平衡点有着重大必要。
2.重视与城市整体布局的协调性
我们说的保护,不仅要求对文物古迹本身进行保护,也要求对其周围环境进行保护,这对于我国古建筑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建筑美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其同周围环境的和谐一致,讲求“天人合一”。然而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不少地方以所谓的政绩工程为目的、打着修复古迹,开发旅游景观带资源的旗子,在不该扩建修复的地方兴建了大量不相宜的建筑物,一些古迹周围出现了城市化、商业化,一些现代商业建筑将古迹建筑包围了起来。在与一些地区市民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方老百姓对于因为“生硬”的完全失去原汁原味的还原很不满意。
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有着一定的客观因素。虽然经济在高速发展,但我国的城市规划往往滞后于发展实际,有很多规划屈从于现实需要。在很多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功能性,而忽略其间应有的人文精神、历史内涵。
因此,要想打好运河沿岸旅游环境建设这张牌,从规划开始就应该重视与其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不要盲目“复古”,造成不伦不类的尴尬局面。
3 .将古迹遗址与运河旅游有机结合
(1)景观带建设、水上旅游路线开发
运河南端城市杭州,通过实施运河综合保护一期工程,到今年10月,将完成以“一馆二带二场三园六埠十五桥”为重点的运河系列景观。在杭州、苏州等地,水上巴士的开通成为运河旅游的另一种方式,随着一些城市亮灯工程的建设,运河夜游也在悄然兴起,游船缓缓而行,两岸景观、遗址古迹经收眼底,一些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已开辟水上旅游路线,走在了前列。
(2)融入区域民间文化特色
在运河千年的历史积淀中,除了物质文化遗产,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他们是真正生根在民间的宝贵财富。然而随着大运河航运功能的减退和时代的变迁,这些珍贵的遗产正面临着湮灭的危险,如北京通州的“面人”、“风车”、“毛猴”等民间手工艺,运河龙灯、运河号子等各种形式的民间艺术,余杭滚灯、卫家班皮影戏等,加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合理地把他们作为地区民间文化特色融入到运河民风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中去,既是对遗产的传承与发扬,也将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有效利用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打造品牌
1.政策支持 整体规划
以淮安为例,在此次经历的几个城市中,江苏淮安的运河古迹遗址资源是最为丰富,也是原始性最强,保存最完善的。淮安市委市政府在协调大运河保护中物质文化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旅游景观中三者关系上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一为加强运河文化长廊建设。二为完善古运河文化长廊的起点“九龙口风景区”建设。三为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抢救性活动。在杭州,政府对运河实施综合保护工程,将其提高到了与西湖、西溪同等高度,明确提出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还河于民”、“还河于游客”。
2.因地制宜 培育精品
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运河旅游开发必须从不同城市、区段的特点出发,进行科学的功能定位和布局分区,扬长避短,形成地方特色。把挖掘本地运河段最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作为开发的出发点,以特色打造形象,以个性强化吸引力。无论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还是经营管理,都要树立精品意识。尤其是像淮安河道总督府、漕运总督署等保存完好的旅游资源和一些地区的水上旅游线,都应该按照旅游精品的要求精心打造。相反,如果各地的旅游项目千人一面,彼此雷同,不仅容易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且会使游客丧失兴趣,失去旅游产品本身的生命力。
在文化古迹密集分布的楚州区,实践队成员行走在运河边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迎面而来的古朴气息。有“十步一处古迹”之称的河下古镇保存完好。茶口巷、打铁巷等带有运河色彩的小巷名称,让人依稀感受到运河的脉搏跳动。而在荷花中穿行的小船,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船来舟往繁忙的漕运景象。诸如河下古镇这样的典型性运河景观,如果能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发,科学深入地挖掘其积淀的古典文化,打造古运河小镇“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的旅游景象,无疑是对古迹遗址最好的保护,也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3.加强协作 借鉴国外
在旅游开发和古迹保护过程中因重视协调与城建、水利、交通、环保、等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构筑城市与城市间互相学习取经的平台,能够以大局为重,实现在人才、技术等资源上的共享。在国际上,运河旅游早已得到开发利用,苏伊士运河、莱茵河、日本小樽运河、加拿大丽都运河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在古运河的旅游规划开发过程中,也应该大胆运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审视她的历史、文化、生态价值,挖掘本土特色,从而选择性地汲取先进经验,力争走在时代的前列。
三.市场化运作,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淮安的楚州区,向导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文物保护工作资金缺乏这个大难题。每年政府下拨的资金加上专项经费远不能满足现实所需。在小分队一路经过的区域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缺钱,很多设想很好的计划和措施都无从展开,有的甚至无限期置后。”
在淮安清晏园的十七通石刻中的一大部分,至今还处于露天之中,任日晒雨淋侵蚀,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从清代河道总督府旧址附近出土的一些文物也堆积在后院之中。又如在有“北段运河名城”之称的山东临清,不少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因为缺乏统一管理或是暂无他用而成为小商小贩零售点,居民台球俱乐部等等。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大量的古迹遗存得不到有效保护成为一种悲哀的无奈。
例如杭州实施综合保护总投资上百亿,仅靠政府投资肯定难以为继。但通过“市场化筹资,多元化投入”的思路,充分调动运河集团和四个城区的积极性,基本做到了自求平衡。此外,就文物保护资金筹集的问题,实践队成员在走访专家学者的过程中也听到了一些新思路,如在所有权国有的情况下探索发展文物保护管理租赁制、民营企业出资建收藏馆,鼓励社会人事捐资等等。
四.呼吁公众对运河旅游文化寻根的认同感
仅仅从人文价值来看,大运河不亚于长城,其伟大程度甚至超过了长城,但为什么长期以来在现实中大运河的大众知名度和受关注程度却远远低于长城?通过调查我们意识到这涉及到民众对运河这一标志的认同感问题,阳刚突出的事物更容易引人关注,自古就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说法,人们更喜欢在旅游中寻找征服感,到了长城就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征服感和成就感,更何况我们从来就比较重视长城是中华民族象征的宣传。而大运河,则更象是一位阴柔温顺慈祥的母亲,千年以来一直在默默无闻地付出她的母爱,这种情感是温缓而含蓄的,往往容易被人们所深刻体会。
1.公众对运河的重视和关注程度有待提高。
实践队成员在所经过的运河沿线城市中选取了四个典型城市开展现场问卷调查,回收的547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仅仅一个“你知否知道京杭大运河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的问题调查所得结果便不尽人意(如图所示)
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大运河南北两端城市居民相对了解得比较多,71.5%的杭州地区被调查者和60%的北京通州区调查者表示“了解”或“听说过”,同样的数据在临清只有33.4%,许多市民甚至不知什么是“申遗”。问及对运河申遗的态度时,四个地区的绝大多数人表示很有必要,申遗有助于唤起公众对运河多重价值的社会认知度,带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运河的保护中来。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没有必要,他们认为保护在于实际行动,与其多花资金难见成效不如把时间资金投入到解决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上收益更大。
2.正视运河历史文化价值是搞好一切开发保护的前提。
应当加强宣传引导让公众所明白,事实上大运河对于中国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大贡献。而历史也同样证明,凡是太平盛世时期,对大运河的重视、保护、建设和利用的情况相对就最好;凡是国力衰微和政治腐败时期,大运河的状况往往也是最糟的时候。因此,大运河在历史上不仅是交通运输问题,也不仅仅是事关国计民生的经济问题,而且是关涉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的政治问题。正如不少专家学者提出的那样:“大运河无疑应该是中华民族另一张身份证”。
因此要想在旅游开发上打响运河这张名片,改善老百姓对于大运河的印象,呼吁民众在精神意识领域对大运河的认同感,应该是当务之急。正视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光“政府要主导”,更需要“社会参与,形成合力”。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