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端午节“事变”
“洋节”侵华,大有要灭“国节”之势。当国人现在热衷于“洋节”时,自己的“国节”却被外人“掠夺”而去。“端午节”这个纪念中国古代一个爱国“骚人”的节日,被韩国改名“端午祭”成功申请到世界文化遗产,过了几百年的中国传统节日一下变成了外国的,着实让自信心大增的国人大受刺激。一时间似乎觉醒,就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传统节日展开了口水战,有人甚至和韩国人在网上叫阵。不过韩国人倒振振有词,“虽然端午节是起源你们中国,但是你们不重视它,都去过什么圣诞节了。我们申请到世界遗产也算保护了它,有什么不可。”听了此话,大概国人应该哑口无言了吧。得了便宜的韩国人,竟叫嚣将“中医”改名“韩医”也拿去申请文化遗产。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多数人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不过在其他一些地区认为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东汉孝女曹娥。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另有传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还有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不论端午节纪念谁都是用节日的方式来宣扬一种爱国或孝道的精神。
“端午节”被韩国人申请到文化遗产,并不奇怪,也不见得是件坏事。虽从正式的书本记载宣称“端午节”是全中华民族的节日,但在南方人常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而在北方即以面食为主食和旱地为主的地方并没有纪念端午节的风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只属于部分地区的节日。这和其他中国的节日的情况差不多,比如,在北方有农历十月初一有纪念死去的人的“鬼节”,而南方则在农历的七月十四成为“鬼节”;在南方沿海地区有纪念妈祖的节日,而北方就没有此项活动。因此在中国传统节日严格意义上来讲汉族人的节日有其地域性,各地的风俗并不相同,而且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各自的节日和风俗习惯。相对于中国,韩国民族单一、地域狭小,一项活动节日基本上举国庆祝,看似声势浩大、举国重视,因此在风俗活动的传承上有利于其保持和发展。从声势来讲,韩国申请“端午祭”为文化遗产已经胜了。自己的东西被外人拿走并当成自己的,心里不好受是必然的,但是却能让国人警醒的意义重大。虽然很多东西在地域和民族上差别很大,但总体来说都属于中华民族的东西,不能举国保护或举国庆祝在地方也要发扬好自己的地域文化,有自己的特色,不能被别人拿走了才意识到“补牢”为时已晚。
五、“国节”的保护和新拿来主义
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遭遇的尴尬,我们不能把无知当作借口,更不能把无知当作叛逆来耍个性。一个民族的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特色,如果一个民族连自的民族特色都丧失了,这个民族也就不再被称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欧洲的吉普赛人作为一个民族已经在地球上消失,迁徙流浪中对自己民族风俗没有坚持,最后导致迷失在民族的混杂之中。与此相反的犹太人,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的头五百年,后被数个其他民族蹂躏欺压被迫背井离乡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犹太人依然坚持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几千年后这个民族还能聚在一起建立一个周围都是阿拉伯人的国家,并且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这就一个民族自己文化的力量。
中国,正在被世界瞩目着跃升世界强国之林的国家。然而腰包鼓起来的中国人并没有将自己的信心膨胀起来。年轻的一代在上一代的没有坚强坚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将自得青春叛逆交付给外来的文化,将自己的无知和叛逆当作与众不同的个性,对外来的东西顶礼膜拜,把自己民族的文化当作老土来唾弃。当韩国把“端午节”申请为文化遗产时,才感觉到自尊心严重受损,似乎已经意识到该考虑考虑保护传统节日了,不过当脑子想完如何之后,拿起一支汉堡作为自己的一顿大餐。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段话告诉我们如何对待“拿来”的文化,我们并不是简单的排斥外来的文化,要把眼睛擦亮拿来的东西是优是劣,和我们的文化是不是相抵触。中国从大局上本着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就意味着在某些方面外来的的确有比我们先进之处,因此将其优秀之东西吸引进来为我所用不失为一种安逸的做法,即“洋为中用”。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一个度的,如果将外来的拿来的摆到桌案上成了大餐,即便如此“筷子也吃不了汉堡包”,最后只剩下了一个不同于别人付肤色的皮囊。
说到这里转入我们如何在外来的文化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的节日因为中国的地域广阔和民族众多导致风俗习惯风格多样,但这不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弱势的借口,被标上时髦标签的外来节日侵略。正因为其风俗地域多样,这种多样性才使得中国文化显得博大精深。从韩国对待其传统文化的方式,我们可以学到我们并不需要举国庆祝,只要我们各地区将自己的所在的地区的风俗传承好,就是功德无量。在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的眼中,他们想看的是和自己国家不一样的东西,是中国特色的东西。这不是我们故意将我们5000年古老的文明拿来沾沾自喜,到处宣扬,而是因为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东西,任何人不能抹杀的。更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学习美国将可乐、法国将香水等作为自己文化的代表来宣扬,的确这样的方式让人可以记忆深刻,而中国没有哪一件可以完全代表中国的东西,或许你说瓷器可以,但是瓷器又能真的完全代表我们中国的文化?所以这样的方式不适合宣传我们的文化,节日也一样,你只要将我们民族每一样国粹都做得独一无二、具有民族特色,都可以让世人记住我们的每件东西,就是传承了民族的精髓。
年轻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正面对待自己增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要有对外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