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2020-05-09 综合 131阅读
1938年11月11日,上海市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上海沦陷。至此,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落下帷幕。在淞沪会战的3个月中,全中国上下团结一心,达成了“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的共识。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中国坚持抗击日寇达到百日之久,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淞沪会战的意义更在于,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言,将中日战争拖入持久战。一旦日军无法速战速决,也就决定了它最后失败的命运。
牺牲人员:第88师264旅旅长黄梅兴,第67师师长负重伤(未死),第201旅旅长蔡炳炎及两个团长阵亡,第11师和第67师营连长大半牺牲,陈诚集团半月减员半数,税警团第四团团长孙立人重伤,第18师师长朱耀华因阵地被攻破拔枪自杀。
第88师第524团2营800余人奉命守卫四行仓库,即后来的“八百壮士”,坚持奋战三天三夜,未全军覆没,在租借各国请求下退回租借之内。
淞沪会战中,中方兵力最高达70个师,70余万人,包括蒋介石的近卫军、各地军阀、各地正规军等;日方27万人,包括驻守在台湾、华北、东北的精锐部队及最初参战部队。同时有海空军支援,人少力量强大。很多中国参战部队未开到前线就遭到日军空袭,损失惨重。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