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为什么会自转自转的原因

2022-04-17 文化 90阅读

阳在运行中捕获了地球,地球产生公转F和自转f(如下图),如果原始地球不存在自转,地球公转线速度F和地球赤道自转线速度f是相等的。

地球公转轨道线速度(平均)为:29.8公里/秒=107280公里/小时。

地球赤道周长:40076公里。

地球最初的自转一周时间为:

地球自转一周时间=赤道周长/赤道线速度=40076公里/107280公里/小时=0.37小时。

在距今5.43亿年,太阳捕获地球,地球开始有了阳光,地质时期进入显生宙的古生代,

冰川融化,生物界开始爆发式出现即开始复活,在岩石建造上出现大量的灰岩。

从地球最初自转一周0.37小时,经过5.43亿年,地球自转一周为24小时,减慢了:

24小时-0.37小时=23.63小时=83880秒。

减慢速率为:83880秒/543000000年=0.00015秒/年。[1] 

自转意义

昼夜交替

1.产生原因: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的自转。

2.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3.晨昏线含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包括晨线和昏线。晨昏线的判读:①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为晨线;由昼进入夜为昏线。②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点对应的为晨线;赤道上的地方时为18点,对应的为昏线。③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地方时和区时

1.地方时
地方时的概念:以本地子午面作起算平面,根据任意时天体所确定的时间,均称该地的地方时。 产生的原因: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地点的时刻较早,西边地点的时刻较晚。
计算方法:所求地点的时间=已知地点的时间±(两地相隔的经度数÷15°)×1小时(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以东用“+”,反之用“-”)。

2.时区和区

时区的含义:时区是指同一时间制度的区域。

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向东至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在零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即十二区。

区时的含义:为了方便计时,把每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通用的时间,即区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计算某地所在的时区:用该地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所在经度来确定;时区差的计算:若两地同属于东时区或同属于西时区,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差,若两地分属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和;“+”、“-”号的取舍:若要计算的地方位于已知地的东侧,用“+”,反之用“-”)。
地方时和区时的关系:一般从光照图上读到的时间,均是地方时,一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一定是地方时12时,由于区时从地方时而来,区时即为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则二者关系又密切联系。两个地点的地方时,可以相差时、分、秒,而两个地点的区时之差只能是小时。
3.日期界线
概念: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日界线的特征: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这是

为了附近国家和地区居民生活的方便,日界线的划定避免通过陆地。
过日界线时日期的变更: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即一天。因此,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地球自转,还导致地球上任意方向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其运动的最初方向发生偏离。若以运动物体前进方向为准,北半球水平物体偏向右方,南半球偏向左方。

造成地表水平物体运动方向偏转的原因,是由于物体都具有惯性,力图保持自己的速率和方向。如上所述,地球上的水平方向,都是以经线和纬线为准的,经线的方向就是南北方向,纬线的方向就是东西方向。但是由于地球自转,作为南北和东西方向标准的经线和纬线,都随地球自传而发生偏转。于是,真正保持不变方向的物体的水平运动,如果用地球上的方向来表示,倒是相对地发生了偏转。

天体的周日运动

天体的周日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反应。人们把天球上的日月星辰自东向西的系统性视运动叫做天体的周日运动。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