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作为一个编导专业的学生还是一个普通观众,我都会为看了无数遍的现代舞剧《雷和雨》而感动和喝彩。作为一部被无数电影人、话剧人、舞蹈人演绎了很多编的名著《雷雨》,况且如此的广为人们熟悉的文学巨著,王玫老师可以找到一个这样的角度和形式来诠释,不得不让我们由衷的叹服。
首先,从编导选择的主题来说,用名著《雷雨》作为载体,来表现人性的主题,编导的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生命和对人性的感悟理解,“名著”只是表达编导主观理念的一个载体和手段。而不是一般导演改编名著的目的,在于怎样把名著更好的诠释,来最大限度的贴近名著作者的创作意图(而这种“贴近”也是这些导演主观认为的贴近)。所以在对名著的演绎和运用上王玫老师是反其道而为之的。这两种对于名著进行艺术再创造的活动,是有着本体和载体认识不同的创作思维方式的。王玫老师敢于大胆的让名著担当载体,完美诠释自己理念这个主体,是舞剧〈雷和雨〉成功的很大原因。因为,用一个人的思想去解释另一个人的理念,再像,也只是接近而已,只有自己才能分毫不差的表述自己的理念。
另外,再来分析对于“人性”这个主题的技术表达支撑。近来,在艺术界最常用最流行讨论的就是标榜“人性”,一切艺术形式和作品都被冠以宣扬“人性”的幌子和标签,仿佛一切主题挂上这个词儿就靠谱,就可以成为一部深刻的作品,创造者就可以往“大师”的行列迈进一步。我却认为,一个导演的底蕴内涵达不到对于“人性”的深刻领悟,技术上达不到对于“人性”这个深刻主题的支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泛泛的形式,而触及不到观众的心灵契合和审美碰撞。我们拿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来说,同样是改编自一个文学蓝本〈妻妾成群〉,同样标榜对于人性的体现,而看完之后的审美感官,仅停留在视觉的冲击上。我们的感受仅仅在于某些地方对于道具、布景的运用很巧妙,舞剧中某些电影手法的运用设计很有视觉力量感,而谈到感染人心的冲击,能让观众感受到人性力量的舞段设计,就几乎没有。〈雷〉剧中朴素简洁的设计除舞蹈本体以外的一切辅助形式,包括灯光,布景,道具,服装等等,除去一切的包装,观众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和舞蹈本体的设计上,才会最大程度的赤裸的暴露人的本性设计。从舞剧的开场到结尾,无论6人舞,双人舞,群舞都紧紧围绕人物关系和人物之间的心理情感设计,把每个阶段的女人心灵和身体的矛盾,通过繁漪、鲁侍萍、四凤三个女人与己与他之间的舞段体现,表述的直截了当,直指人心,让人没有直视的勇气。舞剧中对于舞蹈本体的设计朴素干净,结构舞段之间呼应、补充、递进、推动的关系环环相扣。没有花哨的动作语汇,没有漫天飞舞的舞蹈技巧,当舞蹈动作没有炫技的成分,我们依然可以看的心里阵痛热血沸腾。这就是一个舞蹈编导大师带给我们对于朴素的动作语汇和真实的心里动作质感的完美诠释。反观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致命之处在于:作为舞剧本体的舞蹈比重严重偏低,却把辅助形式——比如服装,道具,布景,非主要场景的设计大篇幅渲染,最典型的就是麻将场景、看戏场景;人物形象单薄,对于舞剧人物核心也是戏剧线索的三太太的性心理的变化,命运,心路历程的舞段设计交代的表面,浅尝辄止;舞剧结构粗糙潦草。如果说舞剧〈雷和雨〉在编导王玫对于一个女人心灵和身体的矛盾感悟中表述人性的矛盾,真实,透彻,刺穿人心,那么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在编导张艺谋手中,用他的那些感悟表述他要的哪种人性体现呢?
最后,想谈谈〈雷和雨〉的结尾,有一些说法说这个结尾是王玫设计的败笔,是整个舞剧的败笔。我自己的感受不然。结尾天堂舞段的设计,我觉得是对整个舞剧关于人性主题的升华。每个人都不是坏人,却在伦理的范畴道德的边缘迷失方向,人们都用美丽的欲望去撕裂规则的束缚,却还有善良圆满的本性存在着,虽然人们丢失了寻找它们的路径。天堂舞的设计闪着人性的光辉,用人类普遍的最美好的感情来解救和打动压抑的世界。而〈大红灯笼高高挂〉只是展现一种压抑,一种畸形现象,认为那就是人性的所有和升华了吗?一个艺术大师的作品应该具有一种形而上的温暖,升华之处在于对于人性光芒的散发是超越那些对于畸形猎奇的展示的,触碰人心的是对于残缺的颤栗和美好的永恒期望。〈雷和雨〉的人文高度是〈大红灯笼高高挂〉远不能触及的,就如同是电影界的斯皮尔伯格的人文高度是张艺谋很难达到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