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何时迁都大梁

2020-09-10 综合 217阅读
1、先说说专家们的意见。
吕思勉在《中国史》(白话本国史)里说,“前二二五一年,商鞅出兵伐魏,大败魏兵,魏入河西以和。于是魏惠王弃安邑,徙都大梁”。《先秦史》不在手边,不引用了。卫鞅伐魏收河西事在BC240年,吕老认为魏都承接此事东迁的话,BC339很有可能。吕老是本着史记说的。
钱穆在《国史大纲》里如是说:“(注)魏初居安邑,文侯都在邺,武侯则都魏县,惠王即位,迁大梁。”似乎认为说的不够透彻,他稍后又说:“迁都大梁以争形势。(注)此在梁惠王早年,史记误谓在梁惠王晚期,畏秦而避。其时旧的国际形态已变动,新的国际形态未完成,各国皆迁都以争形势。如赵自晋阳迁中牟(此中牟在河北),又迁邯郸,志灭中山以抗齐、燕。韩则自平阳迁阳翟,又迁新郑,意在包汝、颖以抑楚、魏。秦自孝公自雍迁咸阳,以便东侵。”
杨宽《战国史》论述较多,不搬原文了。他在书后的“六国年表”里提到,魏迁都大梁在惠王九年(秦孝公元年),也就是公元361年。并且提到,在秦孝公十年(BC352)秦进攻魏国的安邑,安邑降秦。
可以看出,《史记》和吕思勉认为魏迁都可能在BC339年,卫鞅收河西后魏畏秦而东走。而钱穆和杨宽则认为魏在惠王初期就迁都大梁了。
2、我个人的意见。
安邑太靠西,西面容易被秦军打脸,南北则容易被赵韩偷袭包饺子。相比之下大梁就好得多,既远离秦赵韩,又可以窥伺齐、楚、越。这是魏国的重大战略。而按照杨宽的年表,赵迁邯郸(前386年)、韩迁新郑(前375年),秦从雍到栎阳(前383年)再到咸阳(前350年)。按照魏国的实力 在迁都大潮中不可能无动于衷,非要挨到前339年被卫鞅刀子捅屁股才动?似乎不太可能。
但是杨宽提到的孝公十年(BC352)年秦攻魏安邑,安邑降秦,似乎也不可能。须知虽然BC353年魏国遭遇桂陵之败,但筋骨未伤,还攻入邯郸(苦逼邯郸老被打破)。秦国距离正式变法才开始4年!而卫鞅在BC340年也就是孝公二十二年,秦变法十六年后收河西,六国震动。如果孝公十年就攻了魏安邑,那这点成绩真不算啥,还震动个屁。
考虑到迁都并非易事,迤逦数年极有可能。最终结束于何时较难确定。我觉得比较可能的情况是:
迁都在魏惠王初期就开始进行了,但出于某些原因,魏国还在安邑有部署,类似于西都这类角色。到马陵惨败,接着秦齐赵三国攻魏,魏王彻底撑不住安邑了,西都彻底变成废都了。
所以我认为,魏都动迁自梁惠王初期(九年还是有可能的)开始,拖延症患了(哈哈),一直到BC340年被海扁一顿,才弃城而遁,即迁都的项目早就从BC361开始了,但迁都的官方新闻发布会推迟到BC339才发布。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