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历史课本如何论述中国历史

2022-04-17 文化 128阅读

美国

《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这么一描述我国古代发明的历史:

唐宋的机械钟表与今天的石英表;古人用硫磺、硝酸钠和木炭混合制成火药至今被用于制造武器和烟花;天花疫苗引发免疫学的产生,活版印刷发展到今天的电脑印刷。

这本书还注重国家间的横向对比,通过一些表格和图形,让学生对同一时期各国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先进、落后一目了然。

书中提到中国的孔子和印度的释迦牟尼、希腊的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代的。通过这一横向对比,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当时的世界思想家辈出,在不同文明中闪光。这或许是历史的巧合,或许是不同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对于中西文化和贸易的交流,教科书也大书特书。从“丝绸之路”的产生到葡萄、无花果、黄瓜、核桃从西亚传入中国,从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1271年来到中国再到郑和下西洋从非洲带回长颈鹿,书中颇下笔墨。书中摘录了《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忽必烈皇宫的描写:“宫殿屋顶很高,大厅都由金银镶嵌,墙壁上雕刻着龙、鸟、牧马人和各种野兽以及战斗的场面。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满眼都是黄金和图画。厅很宽很长,可以容纳6000人的宴席。”

书中还格外重视妇女在各个时期的社会地位,几乎各个章节都有特别提到。其中说,考古发现证明商朝时期的贵族妇女社会地位很高,有土地,还领导自己的军队;汉代贵族妇女穿着漂亮的丝绸长袍;唐代,中国出现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她召贤纳才,对诗人骆宾王不计前嫌;在唐宋初期,妇女地位较高,她们主持家务,负责理财和管理佣人;在“五四运动”中,妇女参加了示威游行,她们反对包办婚姻、裹脚,呼吁提高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不过,书中也有中国女婴被遗弃的描述。

与此同时,美国历史教科书还关注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它称公元前500年左右。编辑成册的《诗经》是当时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上翻译了《诗经》的第100首(丈夫外出打仗)、122首、124首和127首(士兵思乡)。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鼎盛时代,书中翻译了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歌《静夜思》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一段。

课本还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评论历史事件的同时也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以唐明皇的“开元盛世”为参照,让学生思考究竟是“英雄造时世”,还是“时世造英雄”的辩证问题。再比如说,书中讲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教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又向学生提问“你认为今天的老师应不应该教这些,为什么?”

俄罗斯

俄罗斯的普及读本这么介绍中国历史:

商代的青铜器等出土文物,工艺精巧,形神兼备,这些数千年前的物件已经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任何事物的材料、造型与内涵都必须和谐一致。”和谐一致性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文明传统的基础。在中国人看来,生活中的一切看似混乱驳杂的现象,实际上都只是事物多样性的表现,实际上它们都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书中还引用了俄罗斯著名学者康拉德的一段话:“中国很少发生极端的现象,中国社会在多元对立的历史文化形态中保持着平衡。”教材中写道:“难怪古代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

在“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这一节中,对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沿革进行了概括。对诸如秦朝统一中国、汉朝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模式及其官僚体制特征等内容作了介绍。书中对科举制度着墨颇多,认为这一应试制度是一种以能力为标尺的公平竞争机制,为国家举贤荐能,“穷人们也可以通过努力晋升为官”。

中国古代的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在世界文明史上享有盛誉,这一观念在书中得到充分验证。俄罗斯的教材编纂者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倾注了不少笔墨,其文采也如描写对象一般熠熠生辉。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一节开篇写道,欧洲和中东国家的古代文明都曾因为宗教、社会或政治等方面的重大变革而发生大的断裂,但是中华文明是一个例外:“在最为艰难的历史时期,‘天下’总是在本民族的理想和价值体系中寻找出路——她从不从旁模仿,也不盲目吸收外来经验”

书中介绍,正是借助于苛刻的批判眼光,中华文明对待“异己”总是格外小心,她也因此得以孕育出其一脉相承的独特文化。有别于欧洲人对理性和行动的重视,中国人更看重情感、直觉、沉思与无为;欧洲人经常只看到事物表面的相互关联,但是中国人却能洞察事物内里蕴含的秩序与规律。

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哲学进行了介绍,不但用俄文拼写出这两个字的中文读音,并且作了相关解释。书中这样阐释——“‘阴’‘阳’概念涵盖了世界中存在的一切矛盾与对立关系,这两种元素的有机结合构筑了世界的动态平衡,也给生命赋予了独特魅力”。

书中介绍,正是借助于苛刻的批判眼光,中华文明对待“异己”总是格外小心,她也因此得以孕育出其一脉相承的独特文化。有别于欧洲人对理性和行动的重视,中国人更看重情感、直觉、沉思与无为;欧洲人经常只看到事物表面的相互关联,但是中国人却能洞察事物内里蕴含的秩序与规律。

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哲学进行了介绍,不但用俄文拼写出这两个字的中文读音,并且作了相关解释。书中这样阐释——“‘阴’‘阳’概念涵盖了世界中存在的一切矛盾与对立关系,这两种元素的有机结合构筑了世界的动态平衡,也给生命赋予了独特魅力”。

中国人对“小”与“大”的理解也为俄罗斯人所称道。教材中介绍说,中国人从不忽视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因为在他们看来,小事物中常蕴含着大道理,所谓“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中国人总是力求洞察事物的本质,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大道”,追求自我完善。

谈到中国人的智慧,书中这样介绍:在古代中国人眼中,智慧总是隐而不显,没法直接用语言或行为展示出来。智者不显山露水,就是所谓“真人不露相”。智者总是通过沉思而非语言或是行为来参悟事物本质。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作为中华文明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书中称中国人的家庭观是一种“家庭崇拜”。书中这样描述:“中国人在所有亲人包括自己面前很有责任感,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权力做出辱没祖先的事情。所以中华文明的道德观念非常发达。”

教科书在文后给学生们拟出了几道思考题,其中一道题是:为什么说“中国人是天生的,不是学来的”?

德国

“造纸术来自中国。人们将麻布、树皮等煮烂了,将浆水晾干压薄,也就成了纸。早在1400年,在纽伦堡(德国中部城市)就有了第一家造纸厂。这种新的书写材料比之前使用的牛皮纸要便宜得多……”

这是德国小学五年级历史课本中的一段文字。如果说德国的孩子从这个时候开始对中国形成印象,那么首先展现在他们面前的,该是一个神秘的文明古国。

“DasReichderMitte”是德国书本及媒体对中国的称呼,中文的意思是位于中央的帝国。这个帝国曾经的辉煌和文明,给人类带来的深远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在中世纪,只有皇室才有权利享受书写的艺术。有了纸以后,手工艺者和商人都能够学习书写和阅读了。算术和买卖合同如今可以用‘白纸黑字’来展现。这项中国发明(造纸术)是不是比火药(另一项中国发明)更加具有造福人类的意义呢?”

这是德国小学课本对中国四大发明的描述片断。古老、神秘、文明、领土辽阔,往往是德国年轻人对中国的最初印象。他们对中国的兴趣,就始于此。

日本

日本所有版本历史教课书中,对古代中国无不充满了尊崇。万里长城、汉唐的强盛,造纸术等伟大发明,包括孔子儒学对日本的巨大影响等,都有详细描述。日本的历史课本中还主动提到了对中国的朝贡贸易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经济收益。

在很多叙述当中,日本都是直接引用中国的史书记载,如在说到遣唐使这一节,日本历史课本提到:“中国史书记载了倭于公元600年曾向隋派遣使者之事”。原文直接采用了“倭”字。

此外,日本还将韩国史(高丽)的部分内容算作了中国史范畴,如特别提到:“高丽积极地从中国学习了金属活字印刷、棉花栽培等新技术”。

但在讲到近代中国时,日本的历史课本中充斥着混乱、腐败、衰弱等描述字眼。称清朝时的中国为“徒有虚名的独立国”、“软弱无力”。

韩国

与日本尊崇古代中国不同,韩国的教科书并未特意突出中国对韩日两国在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影响,而是将中国史纳入了亚洲史的视野当中。比如,日本主动承认韩日学习中国文化,并深受中国的影响;而韩国却表述为,是中日韩三国共同创造了东亚共通性文化,有意强调自身的贡献。

不过,在疆域问题上,韩国教科书明显出现歪曲。如:韩国所有版本历史课本,都将我国的东北地区算作是古朝鲜的固有疆土。提到“满洲”时,往往将其与中国并列,甚至在配图当中,把满洲作为独立区域进行标识。再如对台湾的描述,韩国历史课本称“台湾是位于中国东南部的岛国”,对西藏、新疆等的表述也都不符合实际。值得一提的是,就连日本历史教科书都明确提到的高丽学习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术,部分韩媒却坚称“韩国现存世界最古老的金属活字”。

此外,在韩国史书记载中,曾提到明朝抗倭援朝是对朝鲜的再造之恩,但韩国历史教科书中却对此轻描淡写,认为朝鲜抗倭的胜利,主要是李舜臣等朝鲜军民的功劳。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