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各种理论、宣传工作进行的同时,各方面的具体工作也逐渐展开。 这一时期工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各类工厂的兴建上。在机器工业方面:中央机器厂中,铸铁、钢铁、机器三厂的厂房建筑已告竣,所购设备也到齐,汽车厂亦开始筹备成立。铁道部拟于株洲设立机车总厂,计划投资1,000万元,并在1935年8月成立筹备处;酒精工业方面:1935年,实业部与侨商成立了中国酒精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日产达3万公斤,营业甚佳。陕西省于1936年,创办一酒精厂,全部资本为150万元。同年11月,天津创办振远机器制造酒精公司,资本50万元;造纸工业方面:1936年,实业部联合上海业及出版业合资在浙江温溪创办一所大型纸厂,资本为320万元。其中官股150万元商股170万元。此外,广东也创设造纸厂家;化学工业方面:1936年,江苏六合之酸厂竣工,该厂内设硫酸厂,硝酸厂、合成氨厂和水煤气厂。年产硫酸铔约5万吨。上海民营的天利氮气制品公司,年产液体氮8,000磅,硝酸13,000磅,硝酸铔、硝酸钙、盐化铔共约1万磅。政府核准给予在上享有五年专利权,并免征其出口税及减低国营交通事业运输费,以资鼓励;电气工业方面:1936年,成立了扬子电气公司,并筹备在武昌徐家棚附近建立电厂,资本总额1,000万元,每日可发电2万千瓦,可供武汉三镇及附近各县用电;在油料工业方面:实业部联合浙、川、湘、鄂、桂五省产油区筹设植物油料厂,资本定为200万元,官商合作,设办事处汉口,在上海收买大德新等三厂,在四川万县收买中原公司为厂址,并在长沙、杭州等地设立分厂。
由于各类工厂的增多,这一时期的工业品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1934年棉布产量为2,800多万匹,1936年为3,000万匹,1937年达3,500多万匹。1934年上海民族橡胶动生产胶鞋1,200万双,1936年即达3,00万双。全国绒线产量,1934年为170万磅,1936年则增至900万磅。 负责农业技术研究及推广工作的是中央农业试验所(以下简称中农所)、稻麦改进所及各地相应的农业技术机构。1936年实业部制定了《中央农业实验所与各地农场技术合作办法六项》。其主要内容有:第一,由中农所将已经研究出并经试验效果良好的技术诸如改良农作物种子技术,各种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等从事推广。第二,中农所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举办各项讨论会,召集地方农场之主管人员参加。第三,由中农所根据实际情况,举办各项讲习会,召集各地方农场技术人员,予以短期训练,以求技术进步与划一。中农所为此作了大量工作。稻麦改进所也于1936年进行了水稻分系育种及杂交试验,水稻品种比较及纯系比较试验等。并积极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1936年稻麦改进所麦作组在河南开封、江苏南京、安徽临淮关等地,共播种优质品种小麦188,000多亩。稻作组与各地合作机关及中可证,否则海关应禁止出口。
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拟定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投资267,100万元,发展汽油、钢铁、硫酸铔、发电机、铝、电器等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当年,就按计划筹办茶陵铁矿、高坑煤矿、大冶、阳新、彭县铜矿、中央钢铁厂、江西钨铁厂、中央无线电机制造厂、中央电瓷制造厂。1937年又筹备开发云南锡矿、青海、四川金矿、湘潭天河煤矿、灵乡铁矿、四川油矿、水口山铅锌矿等。 在抗战前,中国矿业的发展情况,从下表中可略知一二:(单位:吨)
中央大学农学院等单位,分别于南京附近及苏、浙、皖、赣、湘、闽、粤各省推广种植水稻265,900余亩。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在苏、鄂、豫、陕、晋、甘等省种植美棉266,000余亩。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稻麦改进所继中农所之后,研究培育抵抗小麦黑粉病腥黑穗病的品种,派员到绥、晋、陕、豫、鲁、皖、鄂、湘、赣、苏、浙等省调查小麦病虫害情况,设计改良方法。稻麦改进所制定1936年江、浙、赣三省治蝗计划大纲,3月2日在南京召开了三省及南京市治蝗讨论会。两广拟定了植物害虫之研究题目,由各农事机关研究人员,分别认定研究。
由于各项政策的实施,农产品有了增加,现列表如下:(单位:千市担) 国民经济建设总会为提倡国货,还成立了国货联合营业公司,1936年12月4日在实业部大礼堂召开筹委会成立大会。此公司所办业务包括筹设各地国货公司并补助其资本,经办各地国货工厂产品分配及销售,各地手工艺品和特别产品之分配及销售,扩充国外市场,训练国货贸易人才等。为谋发展国外贸易,实业部还决定在各主要通商国家设置驻外商务官员。1936年2月,参酌各国驻外商务宫制度,将1931年制定的驻外商务专员章程修正为《驻外商务官章程》。
由于生产建设、交通事业、商业贸易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明显好转,试看下表(单位:千元)
这里不仅入超数量逐年减少,而且进口商品种类的位次也发生了变化。进口商品中前五位由1930年的棉制品、原棉、米、砂糖、金属与矿石转变为1936年的金属与矿石、石油制品、机器与工具、书籍与纸、棉花与棉制品。在进口商品中消费资料比例下降,生产资料的比例日渐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