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象征-互动理论
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相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及他们不同的角色任务学会了社会认可的性别角色行为,并与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保持紧密联系。母亲教育女儿去做传统的女人工作,经常告诫女儿怎样更象一个“女人”,由于父亲经常在外工作,因此与儿子的关系,就远不社会心理学家特纳在谈到这一理论时说:如母女那样亲密。“对父母、同龄人和其他人来说,当孩子的行为适合性别时,很容易对他起鼓励作用”因此,儿童在家庭、学校和同龄伙伴中,都是在一种行为互动模式中增强性别特征的这种理论分析了个体获得性别角色的一种方式。
(二)结构-功能理论
持此种观点的人强调秩序和均衡。其主要代表人物帕斯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适应能力的组织,是“活”的有机体,社会的每一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合乎目的性的功能,性别角色社会化也是如此。他非常明确的指出,性别角色差异有助于核心家庭的建立。如果丈夫从事职业活动,而妻子承担家庭角色的话,他们之间就很少会发生矛盾.因此,性别角色差异的存在会避免冲突,会使婚姻更和谐。这种理论解释了性别角色社会化必要性的一个原因.
(三)冲突理论
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相反,冲突理论则强调变迁,强调社会结构中的矛盾和斗争。性别角色差异也是一种冲突和矛盾,它反映出男女两性的不平等。按照此种观点,正是由于自我利益—男性不愿与女性共享利益—才使男性希望限制女性具有与自己相等的机会,性别角色社会化使这一希望成为事实.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应促使女性在必须的程度上与男性发生冲突,只有女性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变化,传统的性别角色差异才能消失.这种理论反对性别角色差异的存在。
(四)交换理论
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人的行为是相互交换的过程.其主要代表人物霍曼斯和布劳等人提出了人们在交换中互惠、在交换中产生不平衡导致了竞争等观点.他们也以此解释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即父母得到的报偿是孩子对自己的模仿(模仿也是一种尊重),孩子得到的报偿是父母对自己的行为的赞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赞同时,无疑鼓励了他们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种行为。如果一个小男孩喜欢设计女人服装的话,他也许会受到惩罚,他还会受到伙伴们的嘲笑,但他喜欢制造飞机模型的话,他一定会受到奖赏(如提供必需的物品),鼓励他继续追求。交换理论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明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如何进行的。
从上述有关性别角色获得途径的不同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差异如何,其中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承认性别角色获得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这就是社会学理论的中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