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起来,货币学派的理论特点 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特别是反对战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除了货币之外,政府什么也不必管。
第二,特别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承袭芝加哥学派“坚持货币至关重要这样一种理论研究方法”,认为“货币最重要”。货币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米尔顿•弗田德曼(Milton Friedman),他是货币学派的创始人。除弗里德曼以外,货币学派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还有美国的布伦纳、梅尔泽、英国的艾伦•沃尔特斯、奥地利的赫尔姆特 弗里希等人。
二、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说。 货币学派的创始人弗里德曼在近代货币数量说基础上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说。弗里德曼认为,与交易方程式相比,剑桥方程式更为可取。因此,弗里德曼是沿着剑桥方程式来重新表述他对货币数量说的新见解。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首先是一个货币需求的理论。因此,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是用现代分析方法表述的货币数量说。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说与早期和近代货币数量说的最大差别是,他明确提出货币数量说是明确货币需求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基于此,弗里德曼对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逐一加以分析,提出并论证了著名的货币需求函数。
(一)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诸因素的分析,从研究人们为什么需要货币人手。他认为,人们对于货币的需要,就像人们对别的商品和劳务的需要一样,可采用消费者选择理论来进行分析。弗里德曼认为,与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一样,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样受三类因素的影响。他对影响货币需求的这三类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 收入或财富的变化
弗里德曼认为,收人或财富的变化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可用收人来代表财富总额。但他指出,不能用统计测算的现期收人作为财富的代表,应该采用 “永恒收入” 的概念作为财富的代表。此弗里德曼进一步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由于这两类财富在总财富中的不同构成比例,制约着它们所带来的收入的不同比例,进而影响货币需求。因此,他认为“现金的保有不是与总财富相联系,而是主要与非人力财富相联系。”用W表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即来自财产的收人占总收人的比率。
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指“货币与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货币的名义报酬率(rm)在通常情况下为零。其他资产的名义报酬率一般不为零,它们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目前的收益,主要指预期固定收益报酬率(rb)和预期非固定收益报酬率(re);
第二部分是预期的商品价格变动率(1/p*dp/dt)。持币的机会成本越高,对货币的需求越少。这样,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就与货币需求呈反向变动关系。
3、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
对于个人或企业来说,持有货币既可以用于日常交易的支付,又可以应付不测之需,还可以抓住获利的机会,这就是货币所提供的效用。这些效用虽然无法直接测量出来,但人们的感觉和现实证明它确实是存在的。这种流动性效用以及影响此效用的其它因素,如人们的嗜好、兴趣等是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之一,用符号U表示。
(二)货币需求函数式
综上所述,弗里德曼列出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为:
M/P=f(Y,W;rm,rb,re,1/p*dp/dt;U)
式中,M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货币量(名义货币量);P为一般物价水平;
M/P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实际货币需求量),其他符号均如上述表示。
(三)货币需求函数的特点与意义
弗里德曼和其他一些货币学派的学者对货币需求函数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由于货币需求函数式中有诸多自变量,为了便于分析,他们首先把货币需求函数式中某种条件下可以忽略不计的项目省略掉,将货币需求函数式就简化为:
M/P=f(Y,i )
此式表明,货币需求主要由人们的收人和市场利率来决定。
1、货币需求函数的特点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其动向是可以预测的。理由有三:
首先,影响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相互独立;
其次,在函数式的变量中,有些自身就具备相对的稳定性(如U、W),有些只在很少情况下才影响货币需求(如1/p*dp/dt),因而它们不会破坏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
第三,货币需求函数的倒数——货币流通速度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2、货币需求函数的意义
明确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论证并强凋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其目的在于说明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货币供应方面,即供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在供给方面。据此,货币学派提出了以反对通货膨胀、稳定货币供应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主张。所以说,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成为货币学派理论及政策的立论基础和分析依据。
三、货币学派的货币供应理论
在现代西方货币供应理论中,货币学派的货币供应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里主要研究影响较大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货币供应量的性质和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等理论观点。
(一)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
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兹(A Schwartz)在 1963年出版的《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一书中,推导出了著名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
M/H=(C+D)/(C+R)
将公式的右边分子分母同除以C,再分别乘以D/R,可得:
M=m/H=[ D/R(1+D/C)]/(D/R+D/C) ,即
M=H•[ D/R(1+D/C)]/(D/R+D/C)
此式是弗里德曼——施瓦兹分析货币供应量决定因素的基本公式。从式中可见,决定货币供应量主要是三个因素;高能货币H、商业银行的存款与准备金之比 D/R、商业银行存款与公众持有的通货之比D/C ,它们均与货币供应量呈同方向变动。
(二)卡甘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
为了弥补弗里德曼——施瓦兹货币供应量方程式的缺陷,卡甘于 1965年提出了他的货币供应方程式:
M=H/(C/M+R/D-C/M•R/D)
从式中可见,货币供应量等于高能货币H与货币乘数(m=1/(C/M+R/D-R/D•M/C)的乘积。
卡甘的方程式明确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高能货币成正比,与通货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成反比。
(三)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和可控性
弗里德曼——施瓦兹运用货币供应方程式说明,中央银行完全可以通过控制高能货币来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由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他们还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这个论断;卡甘也对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和可控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外生变量。因为中央银行操纵高能货币的行为对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具有支配性的作用,因此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可以绝对控制的外生变量。
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证明和强调货币供应的“外生性”和“可控性”,为强调货币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
由于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外生变量,因此,正确地确定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就成为中央银行能否成功控制好货币供应量最关键的问题。弗里德曼认为,正确确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1、如何界定货币供应指标的范围
关于货币供应指标范围的界定问题,弗里德曼认为,相比之下,货币供应指标的范围选定为流通中的通货加上所有商业银行的存款,也即M2较为恰当。
2、如何确定货币供应的增长率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应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适应。
3、货币供应增长率在年内或季节内是否允许有所波动
关于货币供应增长率在年内或季节内是否允许波动的问题,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的增长率,一经确定是不能任意变动的。若遇特殊情况必须更改时,应该事先宣布并尽量缩小变动的幅度。
四、货币学派的货币传导机制理论
(一)货币量变动后的传导过程
弗里德曼的货币传导机制分析大致可表示为:
M→E→P(i)→I→Y
其中,M表示货币供应量;E表示公众支出;P为非货币资产价格,i为利率;I为投资,Y为名义收人。弗里德曼认为,这个名义收人的货币理论传导分析表明,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可能会对经济的实际产出发生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价格的适应性预期存在着时滞,并且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合同短期内也来不及调整的缘故。但随着投资支出的扩大,借贷资本需求的增加,名义利率就会回升,投资和产量随之下降,商品供给减少,价格却进一步提高,直到人们新增的货币量被价格上涨全部吸收为止。因此,从长期看,货币量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化而不影响实际产出。弗里德曼的这一论点又被概括为货币的长期中性和短期非中性论。
(二)弗里德曼和凯恩斯在货币传导机制理论上的分歧
第一、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化后对国民收入有实质性影响,增加货币的结果使利率降低从而增加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引起总需求和总收入(Y)的变动,即△M→△R→△I→△Y,因此,货币供应量增加可以引起实际产出的增加,货币是非中性的。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动只能在短期内影响实际产出;从长期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只能影响名义变量而不能影响实际变量,因此,货币从长期看是中性的。
第二,凯恩斯注重狭义的市场资产和市场利率,他的传递渠道主要是货币市场上金融资产的调整。弗里德曼认为传导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进行,通过物价普遍上涨吸收过多的货币量。
第三,凯恩斯非常重视利率的作用,认为利率是传导机制的中心环节;而弗里德曼则重视收入支出在传导中的作用。弗里德曼不仅不重视利率在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而且坚决反对把利率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向导。
(三)货币时滞效应的特点和意义
货币学派认为,从货币供应量变动到物价变动之间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传导过程,中央银行采取货币行动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生真实效果,这就是时滞效应。时滞效应的特点不仅表现在行动与效果之间存在着时间差距,而且还表现为传导过程中初始效果与最终真实效果之间存在差异。
弗里德曼以时滞效应为武器,坚决反对凯恩斯学派“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反循环政策。因此,由于存在政策效果的时滞,其结果常使为反循环目的而采取的行动转变为额外的、不必要的纷扰。认识并正确理解时滞效应的政策性,就应该制定一个长期稳定的、连续一致的货币政策。
五、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弗里德曼将通货膨胀定义为:“通货膨胀是引起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
(二)通货膨胀的诱惑与危害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对政府存在着强大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1、来自通货膨胀给政府带来的收入。弗里德曼认为,政府来自通货膨胀的收入途径有三条:
(1)扩大货币供应量直接增加政府的收入。
(2)增加税收收入。
(3)减少尚未偿还的国家债务的实际数值。
2、来自其货币传导过程中的初始效果。货币学派对传导机制的分析表明,在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初期,即通货膨胀刚刚开始时,由于整个过程中的时滞效应,货币量增加不是直接表现为物价上涨,而是使利率下降,生产扩大,失业减少,收入增加,政府可以多花费而无需让公众少消费,大家都可以多花钱,成皆大欢喜之状。
无数史实已证明了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恶果,所以对此决不可掉以轻心。弗里德曼常常把通货膨胀比作酗酒问题,酗酒者开始饮酒时的初始效果是令人兴奋、兴致勃勃,喝醉酒的不快感是在第二天早晨才表现出来,如果继续以酒解酒,将加剧酒精中毒,再不悬崖勒马就会走向死亡的深渊。通货膨胀亦是如此,如果对通货膨胀的诱惑没有足够的抵御力,其后果正像酗酒者一样痛苦。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量过多。而货币量过多的原因出自于政府的错误政策和行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量过多的直接原因有三个:
第一,是政府开支增加。
第二,是政府推行充分就业的政策。
第三,是中央银行实行错误的货币政策。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
治理通货膨胀的办法只有一个,即减少货币增长,只有把货币供应增长率最终下降到接近经济增长率的水平,物价才可望大体稳定下来,而后政府采取“单一规则”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就能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
六、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主张
货币学派异常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货币供应量是经济中惟一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变量,因而左右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也就成为一切经济政策中的重心,其他经济政策如果不通过货币政策或没有货币政策的配合,就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弗里德曼提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稳定货币,从而保证经济的稳定。
(二)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弗里德曼坚决反对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根据现代货币数量说的基本理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的最佳中介指标应该是货币供应量。其理由主要有:
1、货币供应量在经济生活中具有极端重要性。
2、中央银行作为管理和调控货币的机构,其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稳定货币,只要货币供求是稳定的,货币就能稳定。由于货币需求本身具有稳定性,因此,只要稳定住货币供应量,就能实现稳定货币的政策目标。
3、在现代信用货币和中央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虽然具有一定的内生性,但仍在中央银行的控制中,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调节高能货币和存款——准备比率等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4、货币供应量可以明确地反映出货币政策的松紧。
(三)单一规则的内涵与实施
货币学派反对现代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的实施应该遵循规则性的原则,即强调货币政策的长期稳定性和连续一致性,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单一规则”理论。
所谓“单一规则”,就是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单一规则”在内涵上强调以下三点:
1、公开宣布,其目的是告示于众,减轻人们心理上的不安定感,避免人们因不同预期引起的紊乱和矛盾,同时也将货币当局的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2、长期采用,其意图在于消除频繁的相机抉择变动而引起的经济波动,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决策给经济造成的扰乱,并且可以消除时滞效应中不同时期的不同反映,促使初始效果和最终效果趋于一致。
3、固定货币供应增长率,以利于加强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以其自身的稳定性抵御来自其他方面的干扰。
这三个要点相互呼应,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弗里德曼认为,只有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才能确保稳定货币,稳定币值,实现物价、经济长期稳定的目标。
“单一规则”不仅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最佳选择,也应该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基本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