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为了真正促进医学的发展,“精准医学”不应停留于战略层面,而应落实在战术层面。“精准医学”概念在战略层面的泛化会造成“医学”与“精准医学”没有差别,也模糊了人们努力的方向。泛化的弊病在于精准医学成为一个口号,成为一个没有具体实现策略和方法的目标,因而导致大家对精准医学的质疑。
数字医疗无需逃避而应“拥抱”
本次CODHy会议日程设置的最大亮点在于引入了大量数字医疗的内容,之所以这样做,源于时代变革的飞速步伐。“医生现在不接触数字医疗,将来就不会看病了。为什么?因为看病的方式变了。”宁院士回忆起20年前在他所在的瑞金医院,医生都拿着胶片看病;15年前,当院内PACS系统上线时,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如今,医生在PACS平台上开展诊疗已经成为常规,不掌握这一技术的医生反而会难以开展诊疗,这就是时代进步促进医疗变革的真实写照。
宁院士预言,不会太长的时间,所有诊疗过程都将变为数字化。不乏有医生担心,数字时代来了,人的价值会下降,甚至被代替,宁院士对此倒很乐观。“数字医疗无法完全替代医生,医生还是医生,只是他使用的工具变了,方法更便捷了。”
这好比医生最初的工具是听诊器,而且是单筒听诊器,后来变成了双头的听诊器,还有B超、心电图、心超等,这些都是从听诊器演变、进化而来的,但没有医生会恐惧这些设备的出现,反而借助它们实现更好的诊疗。数字医疗意味着任何东西都能数字化,只有数字化之后才能被传输和储存,甚至形成统一的标准,这好比为一位聋人配备了一名翻译,让大家能理解他的表达,只是这名翻译采用的核心技术不是手语,而是数字。医生不去直面数字医疗这一新技术,甚至因担心被替代而选择逃避,这种做法万万不可取,融入到数字医疗的大潮中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