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特点众多:
① 重视饮食。中国古人说“民以食为天”。孔孟食道所提倡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使中国古代更加注重追求饮食的品质与卫生,为我国饮食烹调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 风味多样。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习惯)&
③ 饮食以五谷为主。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成熟,这就决定了我国以五谷为主食的饮食结构。五谷指的是稻、麦、黍、稷、菽这五种粮食作物。(习惯)
④ 四季有别。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习惯) ⑤ 讲究美感。拼盘,雕刻。
⑥ 食医结合。还有鸡汤可用于虚劳,当归羊肉汤可用于产后血虚,牛乳饮用于病愈后调理等等。 ⑦ 将哲学思想融入饮食意趣。中国人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和志趣融入到饮食中,中国古代食物讲究相生相克即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在饮食方面的体现。
⑧ 美食往往与节庆联系在一起。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食饼饵,饮菊花酒,中秋节食月饼庆团圆,元宵节吃汤圆等这都是我们熟悉的例子。(习惯)&
⑨ 使用筷子。筷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材质多样,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一直使用到今天。(习惯)
⑩ 饮食与政治联系,赋予特殊的政治寓意。故将统治者称为“肉食者”。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所以平民为“蔬食者”。
对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认识
积极之处: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礼节往来。通过一系列的细节规定,体现了对客人与主人的相互尊重,表现了对长者的关心。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用圆桌,这反映出中国人喜爱团圆、热闹的心态。归根来说,还是“和”的哲学思想。同时还有谦让尊长精神:如果食用水果类食品,要让尊者先尝,少者不得抢。
为当时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正如有专家指出的那样:“周人通过各种饮食制度,主要是礼仪化的燕饮活动,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协调人与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政治和人伦关系,使整个社会能够得到稳定和有序的发展。”
能够引导个体形成亲近自然的心态和习惯。即要通过接近自然之物来遵循饮食的秩序和规律,清人李渔的“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理论等等
注重健康的饮食习惯。《礼记•曲礼》载:“共饭不择手。”即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
体现了对妇女的体谅。对于较隆重的宴饮完毕后,撤食案的事不能由妇女担任,怕她们力不胜劳,可以推出年轻点的人来干。
消极之处:
通过饮食礼仪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如古礼规定统治阶级按照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肉食:“天子日食少牢,诸侯日食特牲,大夫特豕,士特豚。”
体现伦理等级观念。在侍食之礼中,如果长者赐予少者或僮仆等低贱者酒食,因为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没有。
礼仪繁复会带来不便。
有的礼节有一定的虚伪性。如客食之礼中的“三饭”,指的是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吃饱了,需主人再劝再食肉,这一条实为虚礼。
§简述中国古代饮食种类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说法,“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与种类。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
“五谷”:指的是稻、麦、黍、稷、菽这五种粮食作物。
“五果”:指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大枣、李子、栗子、杏、桃,泛指各种水果。
“五畜”:指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牛、狗、猪、羊、鸡,即各种肉类。
“五菜”:指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并非是特指,而是泛指各种蔬菜。 菜蔬种类多,根、茎、叶、花、瓜、果均可食用。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饮食习惯的认识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中有一些消极方面。
合食制就是一个典型。原来汉唐时期继承先秦的传统,基本上是采用分食制的,这种食制对于减少交叉传染疾病,维护人民健康是有利的。但是,到了唐代后期被合食制取代,这对于健康不利。
汉唐时期已经出现刻意追求珍奇异食的现象。达官贵族不惜大量捕杀珍禽异兽,食其珍美部分,从而为珍稀动物的灭绝、生态平衡的破坏种下了祸根。信修明在《宫廷琐记》中记录了慈禧太后的一个食单,其中仅燕窝的菜肴就有六种。
古代的公款吃喝盛行。唐代百官上朝有所谓“廊下食”封建官吏自上而下公费吃喝成风。
§谈谈你对西餐在中国走红的看法
西餐是我国对以欧美为主的国外餐饮食品特色的统称,主要分为欧美、东南亚、日韩等几大类。近些年,西餐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认为,对这种现象应该辩证看待:
一方面,西餐带来了新的服务理念、行业规范。西餐的贴心服务是中国人喜爱西餐的重要原因。西餐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食物,而是一种全新的餐饮经营管理方式、店面装修结构、服务理念等等。这些能够促进中国餐饮业的发展,启发中国同行。
还有,西餐的盛行还是由于人们猎奇心理的作用。作为全新的一种饮食方式,肯定会受到人们的追捧。
西式快餐的出现符合白领阶层对吃饭效率的要求,还有一些炸鸡、汉堡等食物也符合孩子的饮食口味。
另一方面,西餐不仅影响了中国,它自身也在“中国化”。如肯德基、麦当劳相继推出米饭、豆浆、油条、晚餐计划等等,这些也都说明的中餐的巨大生命力。
美国约翰•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论及“饮食这一不带威胁性的领域”时说:“我们正步入一个物品空前丰盛的国际食品大集市”。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毕竟是历史的产物,它不可能超越一切时代。我们的正确态度是应该跳出传统思维的定势,既要吸收、接纳其它国家的饮食,充实我们的餐饮市场,又要将中国饮食打出国境,让中国食品餐饮在未来中永盛不衰。
§中国饮食文化的变化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特别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逐渐解决,人们不仅平均收入水准提升,而且思想得以开放,尤其是对饮食的认识发生了大的转变,到餐馆就餐的人越来越多。“下馆子”已不再是昔日被视为“奢侈”的同义词,而成为一种正常的饮食方式。
1) 饮食的社会功能增加。人们之间业务性交往越来越多,请客吃饭成为找人帮忙办事、洽谈业务、交谈
信息的重要方式。
2) 为专门寻求饮食的“吃货”也在增加。饮食已经不再局限于古代的吃饱喝足,在现代社会,追求美食
享受更加盛行。从专业性的烹饪书籍到美食杂志,还有这几年央视兴起的《舌尖上的中国》,更是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渴求。
3) 现代社会快餐文化盛行。快餐文化的基本理念就是“速简”,以效率为基本出发点,同时考虑到营养
和口味。它将推动饮食文化向易于制作、食用、保存的高水准饮食发展,是社会向前发展的表现之一。 4) 食物营养的高低和能否起到保健作用,是衡量其食物的主要标志。现在讲营养,主要是讲如何使取得
的各种营养素适度、均衡,使自己能活得健康长寿。
5) 西式饮食文化进入中国。自从80年代以来,无论是日本料理、韩国烧烤,还是法俄大菜和意大利比
萨店都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6) 现代社会提倡从饮食提倡生活的思想也开始出现。最近在法国巴黎甚发起了场“慢食运动”,目的是
提倡悠闲进餐方式。显然,这“慢食运动”与快餐所采用的快速进餐方式似有矛盾,但这“慢食运动”则代表了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渴望和心度。在我看来,快餐是客观形势所迫,慢餐是内心世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