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概述?

2023-05-26 综合 34阅读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有着非常光辉灿烂的成就,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文学已经产生了辉煌的篇章,它的标志即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诗经》收诗三百零五篇,按照音乐分类,共有“风”、“雅”、“颂”三部分。《诗经》中灵活运用赋蠢仿宏、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初步形成民歌创作的艺术传统,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发展的基础。《诗经》中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以及当时人民多样的思想感情,都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反映。

战国后期,在南方产生了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即楚辞。楚辞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运用楚辞形式创作了《九歌》和《九章》。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除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精神和浪漫色彩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其中佳篇往往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论语〉〈孟子〉或警策,或雄畅,〈庄子〉则文学性最强。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和〈战国大散策〉,后一时为序,或以国为别,其中的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战国策〉的人物描写更有个性,技巧愈加高明,言辞愈加铺张,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两汉时期,大一统帝国君臣追求物质和精神享乐,用文学来歌舞升平,弘扬国威,于是辞赋应运而生。汉赋经过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几个发展阶段,给予魏晋辞赋和唐宋文赋以直接的印象。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乐府本是建于西汉武帝带册时的官方采诗机构,其所采集的民歌即称为乐府诗。乐府民歌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心态、愿望和要求。其着力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精神和赋、比、兴各种手法的互补运用,与《诗经》一脉相承,而它长于叙事铺陈,语言富于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有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在汉乐府民歌哺育下,汉代文人五言诗也由酝酿而逐渐发展成熟。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这是一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抒发了动乱社会下层士子的牢骚不平,情调难免感伤。与汉乐府民歌多为叙事诗不同,《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委婉含蓄,自然质朴中显出精炼工切,被后人赞誉为“五言之冠冕”。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