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为什么能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2022-04-16 文化 115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0日正式决议,将中国传统代表一整年时令运行的“二十四节气”,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1届常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召开。当地时间11月30日,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在中国大陆,“二十四节气”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早在舜帝之时,准确描述季节变化的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就已经完成,传统历法中的节气取决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位置的周期变化,属于太阳历范畴。它是在确立年的基础上,利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把一年分为四个阶段,然后再把每个阶段分成三小段,一小段大约十五天,于是全年有二十四小段,便产生了二十四节气。

为便于记忆,古人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一首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日雨节日期定,主多不差一两天。”

在西汉时期编著的《淮南子》这本书里,就详细地列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次序: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二十四节气完全以春夏秋冬来划分,明显地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的长短。由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它所反映出来的气候和农业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它对农民从事耕作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在历经了几千年以后,仍然深受农民重视。

中国历法充分体现了阴阳五行的思想,蕴含着自然循环运化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相生相克、祸福转换、改朝换代、循环往复等规律的理解,其背后反映的是道家文化和中国传统社会敬畏天地神明、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的价值观。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