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正骨法”是一门传统中医骨伤科疗法,源于清末,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奠基人武根定于1886-1957年在沁水县某八音寺牧羊时,拜一老和尚为师,学得正骨技术和“唾骨正骨法”。1945年高平解放后,曾被聘为“高平县三区医生研究所”成员。
上党二簧,又称上党皮簧,当地称其为“土二簧”,为西皮与二簧之合称。它是一个集南北独具艺术特色的地方剧种。从发现的清乾隆中前期的舞台题壁可知,它产生传世已有二百多年。上党二簧的唱腔,分西皮、二簧两大种类,包括反二簧在内,总称皮簧,属板腔体。西皮有原板、西皮二板(分慢、中、快)、散板、摇板;二簧有正二簧、反二簧、原板、二板。
-
土沃老花鼓是传统的群众艺术表演形式,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清代至民国的产生、形成期,建国初至“文革”期的成熟、兴盛期,“文革”期间的沉寂、消亡期,“文革”以后的复苏、抢救期。土沃老花鼓之所以称为老,有两个含义:一是土沃老花鼓在沁水流传历史悠久;二是独特的表演形式长达200多年,人们久看不厌,老戏新看,十分有趣,土沃老花鼓是集打、唱、跳三个部分融为一体的舞蹈表演形式,表演队伍由二十人到五十人均可。
泽州秧歌是一种流行于晋城市全境的汉族戏曲剧种。因境内古称泽州而得名。又因发源于高平东部,也称高平秧歌,陵川人称州腔秧歌,此外还有干板秧歌等称呼。泽州秧歌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搬上舞台,到咸丰年间达到极盛。20世纪初,高平、晋城、陵川、阳城、沁水的泽州秧歌自乐班,曾达数十个。泽州秧歌也叫“高平秧歌”或“州五秧歌”。
-
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头南村,润城镇之上伏村,自古即在“九九重阳”这天同时举办庙会。以皇城村为核心区域,波及阳城全县及泽州、沁水两县部分地区。据文献资料记载与古代诗文佐证,该区域最早在魏晋时期即有很隆重的过重阳的习俗出现。唐宋已成为遍及乡间的民风习俗,固定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