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关和八达岭哪个更像长城?如果我要游长城,应该选择哪段?

2020-06-02 旅游 135阅读

当然是八达岭长城了。八达岭才有气势呢!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全长一万二千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长城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是明代长城的精华。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八达岭长城,极目远望,山峦起伏,雄沉刚劲的北方山势尽收眼底。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更加险峻。

八达岭长城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八达岭万里长城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1991年,在“全国名胜四十佳”评选中,八达岭名列榜首。

八达岭长城在北京延庆县境内,距离北京市70多公里。高速公路穿山而过,从北京驱车40分钟便可到达。

八达岭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在此修筑了长城,至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今明长城大体一致。八达岭是峰峦叠嶂的军都山的一个山口,明代《长安夜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可见八达岭的地理战略地位。明代为了加强防御,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80余年的修建,并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指挥长城防务。经过80余年修建的八达岭长城成为城关相联、墩堡相望、重城护卫、烽火报警的严密防御体系。

历史上八达岭长城是护卫居庸关的门户,从八达岭长城至今天的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建有关城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关沟”。而真正扼住关口的八达岭长城,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为险要。古人有“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领,如窥井”,“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可见当时居庸关只是一个关城,真正的要塞则修建在八达岭。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这时修筑长城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第一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詹天佑在八达岭主持修筑中国自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孙中山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等,为今天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珍贵的回忆。

八达岭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建于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嘉靖、万历年间曾加以修葺。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八达岭长城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依山而建,高低起伏, 曲折绵延。八达岭位于居庸关外口,有东、西两座关门,东叫“居庸外镇”,西称“北门锁钥”。关城东窄西宽,长城从“北门钥锁”关门城台起依山而筑,城墙高低不一,平均高约7.5米,顶宽约6米,可容五马并驰,十人并行。该段长城的墙体是用整齐巨大的条石铺成,有的条石长达2米,重数百斤,内部填满泥土和石块,墙顶地面铺满方砖,十分平整。墙顶外侧筑有高 1.7米的垛口,上有了望孔,下有射击洞,内侧建有宇墙。城墙每隔一段,筑有一个堡垒式的方形城台。城台有高有低,高的叫敌楼,是守望和军士住宿的地方;低的叫墙台,高度与城墙相差不多但突出墙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逻放哨的地方。在制高点上还设有烟墩,即烽火台,是古代传递警讯的设施。

登上万里长城,你可以看到脚下的长城依山就势,蜿蜒起伏,如一条不见首尾的巨龙在绵绵山岭上翻滚爬动,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令人叹止。这里的自然景观也很有特色,春夏秋冬四时都有佳境:最是春花铺锦,夏绿叠云——漫道红衰翠减,爱丹林浓染,秋气澄清。更冬来莽莽雪岭,玉龙腾春,风光尽收方寸。望关山,无限古今情,却不解,今古何所别。万里长城万里长,两千历史不尽言;欲要看尽数千古,长城不登好汉无。

“不到长城非好汉”,到北京不登长城,犹如到上海不游城隍庙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在内的300多位世界知名人士登上八达岭一览这里的山河秀色,您能错过吗?

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迭,花木郁茂,山鸟争鸣。绮丽的风景,有"居庸叠翠"之称,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居庸关的中心,有一"过街塔"基座,名"云台",取其"远望如在云端"之意。云台创建于元至正二至五年(1342一1345年),是用汉白玉石筑成的,台高9.5米,上顶东西宽25.21米,南北长12.9米;下基东西宽26.84米。南北长15.57米,上小下大,平面呈矩形。台顶四周的石栏杆、望柱、栏板、滴水龙头等建筑,都保持着元代的艺术风格。台基中央有一个门洞,门道可通行人、车、马。券门与券洞上镌刻着大鹏金翅鸟、鲸鱼、大象、龙、曼荼罗和佛像。洞壁两侧刻有四大天王浮雕像和用梵、藏、蒙、维吾尔、西夏、汉等6种文字刻成的陀罗尼经咒及造塔功德记。云台可谓是元代一座大型的石雕艺术精品。云台上原建有三座白色喇嘛塔,可惜毁于元末明初。此后在台基上建了"泰安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寺遭火焚,仅存云台。现在台顶上的柱础,就是明代泰安寺殿字的遗物。

居庸关附近,还有"仙枕石"、"五郎庙"、"六郎寨"、"弹琴峡"、"望京石"、"天险"、"穆桂英点将台"、"詹天佑铜像"等景点,增添了这座雄关的风采。

居庸关设立关城的历史最高可追溯到汉代。《后汉书》载:“建武(汉武帝年号)十五年徙雁门,代,上谷三郡民,置常山居庸关以东”。“元初(汉安帝年号)五年,鲜卑入上谷,攻居庸关。”1971年,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发现《居庸关图》壁画。画中不但有关城,而且还有舟渡。水门下题“居庸关”三字。

北魏南入中原之初建都有平城(今山西大同)。为保卫都城安全,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66年)六月,太武帝“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于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魏书·世祖记》。(上谷:在今昌平县西北部和延庆县大部分地区)。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六月,“发夫一百八十万筑长城,自幽州夏口至恒州九百里。”(《资治通鉴一百六十六》),(夏口,就是今关沟南口。恒州就是山西大同)。又从这里把长城向东修到山关海。自此居庸关与长城连接,成为万里长城上一处重要关口,《水经注》:“关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居庸界......累石为关恒崇塘峻壁。”北魏时的关城曾用石块修建。目前,居庸关南北券城,仍存有北魏、辽、金时期的遗迹。部分城台用六格砖和小城砖砌筑。元代,在关城南北建了两个红门,设立有关卡和斥堠(烽火台)。关内建有行宫、寺院和云台等建筑。

战争概况:

居庸关所在的关沟是古代内蒙古,大同,宣化等地往北京的孔道。太行山从山西经河北到此数百里,连绵不断,其间有通往中原八条通道,谓太行八陉。居庸关是最北端的第八陉。《金史》上说:“中都(金首都,就是今北京广安门一带)之有居庸关,犹秦之有崤涵,蜀之有剑门”一样。居庸关是首都西北的门户和屏障。关沟峡谷沟长谷深。自古就有“绝险”“天险”之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居庸关留下过很多次战争的史迹。汉代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就有鲜卑人攻打居庸关同汉朝守将大战的记载。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5—527年)杜洛周起义军将守关都督元谭赶出居庸关。辽金两朝的灭亡,同发生在居庸关的战争有关。辽代末年,金兵攻关时,辽兵隐蔽在悬崖下面,突然崖石崩塌,士兵被压死许多,便不战自溃。金兵占据居庸关时,元兵多次攻打该关。一次元兵攻到关外,金兵用铁水将几道关门封死,并在关沟内外布满铁蒺藜,选派精兵防守。结果元兵改变了计划,从一小路连夜绕过把守严密的关沟,天亮时兵到南口外平地,金兵大溃。元兵从居庸关一直打到了中都,元朝末年,也是明兵从居庸关而入,直取元大都。明末李自成率兵先打下宣府(宣化),再入居庸关攻破北京城。近代,冯玉祥、张作霖,也曾在居庸关打过仗。1937年7月底至月初,国民党军队曾在居庸关抗击日本侵略者,毙敌一万多人。因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居庸关多次遭到破坏,又多次被修复。明代是万里长城修建的鼎盛时期。也是居庸关修建的鼎盛时期。公元1372年(洪武五年),明军三路北征,主力军在土剌河受挫。明太祖因此放弃了武力统一中原诸部的想法,继续实施政治上笼络,争取的方略,同时军事上推行战略防御。以此为转折点,北方地区开始大量地设军镇、筑城堡、立卫所、建关隘、置墩台,继之便是旷日持久地营造万里长城。

修缮情况

居庸关修缮和改建分4个时期:

1.公元1368—1449年          2.公元1450—1566年

3.公元1567—1620年          4.解放后

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明长城的始建与他有着趋势的关系。徐

达,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世农业。22岁投奔朱无璋,转战江淮,屡立战功。元至正二十七年

八月,被朱无璋封为信国公。同年十月甲子日,受任为征虏大将军。徐达于洪武六年至八年,洪武十四年

至十七年出镇北平。在此期间为阻止元朝残部向南侵扰,徐达特别重视燕山山脉的防御工程,倾注了大量

的心血。收复大都时,他派傅友德、顾时等部将分别巡查和抢修古北诸隘口。开设燕山六卫,北平行省和

大都督分府。后来,徐达又几度巡视喜峰口、刘掌口、山海关等要隘,建关置戌,指画部署。这些措施实

施便形成了蓟州镇长城的雏形。

1、公元1368—1449年(洪武元年至正统十四年)是蓟镇(包含昌平镇)长城的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徐达攻克在都有城后分派顾时、傅友德等部将巡古北口等燕山诸隘,并留孙兴祖、华云龙镇守北平。 华云龙镇守北平期间踏查了燕山山脉各个山口,营建关隘,派兵驻守。1370年(洪武三年)冬华云龙在奏 疏中写到:“北平边塞,东自永平、蓟州,西至灰岭下、隘口一百二十一,相去可二千二百多里。其王平 口至官座岭,隘口九,相去五百多里,俱冲要,宜设兵。”燕山山脉诸口是南北交通咽喉,是军事防御的 天然依托。华云龙当时扼过“北平边州”隘口处121处,东自永平府东境渤海边(今山海关一带)西至灰 岭口(现昌平西镇边城),长1100公里。

公元1373—1375年大将军徐达坐镇北平,亲自策划北平镇的 防御工程,奠定了蓟镇长城的雏形。至1376年北平镇派兵置戌的燕山关隘达196处。较洪武三年增加75处 。

2、公元1450—1566年(景泰元年至嘉靖四十五年)是蓟镇长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居庸关 修复最为重要的时期。

公元1449年(正统十四年)阴历九月,明景帝继位。十月兵部尚书于谦指挥明 军击退瓦剌军,随后展开蓟镇长城的首次正规建设。“其沿边平漫,皆修削偏坡。其关口培薄增卑,深壕 堑,守焉。”修削偏坡,就是将人马可以通行的山坡削成断崖,形成一道墙状的障碍。后称铲山墙。据《 日下旧闻考》记载,这项工程分两个地段:东段起自山海关,西经永平,蓟镇境而抵猪圈头长650公里。 西段自东潮河口,西抵慕田峪,长约400公里。

3、公元1567—1620年(隆庆元年至万历四十八年),是蓟、昌二镇长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长 城的整体结构,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和外观形态发生根本变化,并影响到其它军镇。1567年(隆庆元年) 昌平镇长城局部改线,新长城自白羊口斜向西南,历糜子峪口,牛腊沟口,分水岭口,火石岭,抵浑河北 岸挂子庵口(今怀来县东南幽州附近)。

从1568年起,蓟、昌两镇长城被戚继光、谭纶彻底改造。当 时,(隆庆二月五月)戚继光被委任为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兼任蓟镇总兵官。戚继交废 弃附墙实心敌台,改建骑墙空心敌台。1571年后,在西起昌平镇边路,东至山海关2400多里长城上修砌了 新敌台,以后又将土石砌筑长城改造为条石、青砖砌筑,白灰粘合的城墙。

4、解放后居庸关因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一九六一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一九八二年被列居庸关——十三陵国家级风景名作胜区的重要级成部分。一九九二年十三陵特区本着 “加强保护,合理利用”的方针。对居庸关进行大规模修复。到一九九七年底,一期工程基本结束。修复 了南北券城和南北大楼。跨公路门洞4座。桥梁两座。修建亭子7座,牌坊2座。关内修建了城隍庙,关帝 庙,关王庙,马神庙,吕祖庙,真武庙,表忠祠。户曹行署,叠翠书馆,永丰仓,神机库,总投资1亿千万元。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