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安禄山、史思明等人掀起的安史之乱,对唐朝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开元盛世的辉煌就此结束,唐朝正式走向衰亡。其实在安史之乱以前,唐朝的实力就曾经历过一次衰退。那是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当时唐朝在漠北的疆域,曾被突厥人夺取,国内也一度不太平过。不过,好在武则天顺利度过了这次危机。并且在唐玄宗时期,重新恢复盛世,国力再上一个台阶。那么,在安史之乱后,为什么唐朝没能重新崛起?
对于唐帝国来说,在安史之乱以前,虽然经历过不少战争,但基本都跟开拓疆域有关,战争的地点,也大多集中在边疆,或者其他国家。即使发生内乱,也基本停留在宫廷政变的层次上,不会造成较大范围内的波动。这样一来,国内的大部分地区,就不会受到战争的影响,可以专门搞建设,积累财富。
但安史之乱不同,这是一场内战,战争的地点,基本集中在当时最重要、最富庶的地区。因为任何一方都清楚,想要谋取天下,那些重要的战略要地,都是必须争夺的。双方在这些地方展开反复的争夺,陷入一种拉锯战的场面。这样一来,那些曾经富庶的地区,就可能被哄抢,可能被毁坏。而战争是最消耗金钱的事情。安史之乱前后经历了八年,对整个国家的破坏,实在太过严重。
而且,在安史之乱前后,整个唐朝后期,有一个问题一直贯彻始终,那就是流民问题。开元盛世虽然被后世赞颂,但土地兼并也非常严重。有钱、有权的大户手上集中着大部分土地,他们依靠这些土地,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在这些奢侈生活的背后,却有更多的人没有地种,没有饭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的就是当时的景象。这也是为什么黄巢起义时振臂一呼,天下纷纷响应的原因。
图为黄巢起义
除了流民问题,对于唐帝国而言,更大的矛盾在于中央跟藩镇节度使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唐帝国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的板块,最后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对于藩镇问题,当年唐玄宗曾经定下过:“不久任、不兼统、不遥领”的政策方针。不过,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让各地藩镇的节度使看到了自由活动的空间,纷纷动起了小心思。他们对当年唐玄宗定下的,早就丢到爪洼国去了。
因为安禄山的叛乱让这些节度使们发现,原来唐帝国其实也不过如此。自己也可以很拽的跟皇帝说话。而且当年跟着安禄山叛乱的节度使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个个都当上节度使。于是,这些节度使都开始搞起了小动作。为了方便自己在藩镇里经营,这些节度使开始搞起了世袭。自己死后,由儿子,或某个指定继承人接替节度使的职位。而手底下的部将,幕僚,也不再由中央派遣,而是节度使们的家臣担任。
节度使世袭,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情。这就意味着藩镇跟唐帝国之间,基本处于独立阶段。其实后来的唐朝皇帝曾经下过废除藩镇世袭的诏令。只是这道诏令下达后,很快遭到各地藩镇的反抗。这些藩镇纷纷起兵围殴皇帝。最后皇帝抵挡不住,被迫废除自己发布的命令,甚至还当着天下人的面,给自己下了一道罪己诏。这等于皇帝直接承认了节度使世袭的合法性。从那以后,藩镇就成了一个个小王国。唐帝国的衰亡,拉也不拉回来。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安史之乱与唐代政治体制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