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2020-05-03 财经 140阅读

“青山湖时代”——起步阶段(1991-2000)
1991年,高新区成立之初,以青山湖高教科研区为中心,政策区面积为19.5平方公里,其中集中新建区为6.8平方公里,先期开发。起步区只有0.3平方公里。在这一阶段,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要的任务是立足于营造软硬件环境,建章立制,争取国家、省市及各部门对高新区的授权,落实国家赋予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进行独立工业园区这一新的发展模式探索。到上世纪末期,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基本完成了这一任务。2000年,高新区完成总收入72.9亿元。由于这一时期,高新区产业主要布局在青山湖东岸,火炬广场周边,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把这一阶段称之为“青山湖时代”。
“艾溪湖时代”——快速扩张期(2001-2008)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江西“大开放”主战略的实施,高新区步入了快速扩张期。2001年南昌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属青山湖区的艾溪湖周边七个村和南昌水产场划归高新区,高新区面积由6.8平方公里扩大33平方公里,4平方公里的艾溪湖成为高新区的内湖。2003年4月,市委市政府又决定将南昌县的昌东镇、麻丘镇划归高新区,使高新区区域面积达231平方公里。这一阶段,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不断创新,实现了从依靠政策优势向依靠体制、机制创新的转化,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吸引了台湾东元、深圳方大、美国科勒、德国G&D、中兴通讯、江铜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与应用软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并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服务为基础、科技孵化器为载体的区域性技术创新体。这一时期,园区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2005年,园区工业产值突破200个亿,并开始每年净增100个亿,2008年,高新区在江西省工业园区中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500亿元。由于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布局在艾溪湖周边,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把这一阶段称之为“艾溪湖时代”。
“瑶湖时代”——产城融合期(从2008年开始)
由于在前两个阶段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遵循的是传统工业园区的单一发展模式,忽视了城市功能性配套,导致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始出现“产业孤岛”现象,制约了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迅速调整思路,坚持“产业基地与科技新城”同建的发展理念,实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目标是使高新区不但有一流的产业,更有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城市配套服务,把高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科技新城区。为此,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方面,通过招商选资,重点引进和发展光伏光电、新材料、航空、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依托高新区丰富的湖泊资源,借鉴国内外以湖泊为代表的科技新城的先进规划理念,启动了瑶湖生态科技新城建设,从空间形态入手,对瑶湖生态科技新城进行概念性规划和整体形象设计,并高起点规划布局了国际社区、紫阳大道特色商业街区、总部经济港、高知人才社区、瑶湖森林公园等城市功能区。并在20平方公里的瑶湖外围规划布局了光伏产业园、国际医药创新园、LED产业园、航空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园区。瑶湖10000亩的湖心岛将规划为研发总部区及低碳社区。由于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是围绕瑶湖进行产业和城市功能布局,所以也把正在推进的这一阶段称为“瑶湖时代”。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