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非商业使用性质场地当商铺出租能否构成诈骗罪

2020-06-21 社会 83阅读

不能。虽然存在民事欺诈的行为,但在主观上并没有非法占有的故意,不宜认定为诈骗。所谓民事欺诈,是指在民事活动中,故意以不真实的情况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使对方陷入错误的认识而作出一定民事行为的意思表示,从而达到发生、变更或消灭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不法行为。而诈骗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一、诈骗罪的构成

1、概念: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二、诈骗罪与一般民事欺诈之间的区别 

1、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在概念上的区别 

(1)民事欺诈,是指在民事活动中,故意以不真实的情况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使对方陷入错误的认识而作出一定民事行为的意思表示,从而达到发生、变更或消灭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不法行为;

(2)刑事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从而自愿交付财物的犯罪行为。

由上述可见,民事欺诈可以形成法律关系,此法律关系可以是无效或部分无效的。而诈骗犯罪行为根本不产生民事法律关系。同时如果行为人的欺诈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一定程度,需要用刑法来惩罚的话就构成诈骗罪。 诈骗罪与一般民事欺诈之间的区别

2、民事欺诈行为与刑事诈骗在主观方面的区别 

(1)民事欺诈行为的目的在于使用欺骗手段与他人发生、变更、终止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

(2)诈骗犯罪在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虽然诈骗行为在客观上也引起他人为一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但是诈骗犯罪人却没有承担法定或约定的民事义务和实际履行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

区分民事欺诈和诈骗罪的关键是看行为人的主观上是以骗取他人财物为目的,还是通过履行民事法律行为而获得利益。民事欺诈人主观上所追求的是通过欺诈行为和对方成立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客观实现。而诈骗犯罪人对事先和他人的订立的民事法律关系无实际履行的诚意,主观上是虚构的。诈骗犯罪人主观是直接故意;民事欺诈人主观多表现为直接故意,但间接故意也可以构成民事欺诈。

3、在客观方面的区别: 主要表现为行为人是否有实际履行能力。  

(1)如果行为人将取得的财务全部或者大部分用于挥霍、从事非法活动或携款潜逃的,应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2)如果行为人将取得的财务主要用于约定义务的履行,即使客观上未能完全履行的,一般也认定为民事欺诈。

(3)如果行为人将取得的财务用于其它合法经营活动,但是却有积极履行约定义务行为的,也应认定为民事欺诈。

(4)如果行为人给对方造成损失后,不主动采取补救措施,推脱责任或者逃匿的,应认定为具有诈骗的故意。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