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都喜欢信仰佛教?.

2020-09-20 文化 116阅读
公元前6世纪远在印度的一位王子—悉达多· 乔达摩为摆脱“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恨、求不得、五蕴炽盛“这八种苦难而出家修道,历经多年的修行,终在菩提下涅磐成佛,创立了佛教。
佛教正式传入我国是在汉代的时候;在六朝时期开始沿着丝绸之路以及海路向中原大规模地传入,一些帝王也酷爱佛教,帝王的行为促进了佛教的兴盛;唐代时期佛教文化达到鼎盛,并很重视对佛教的整顿和利用;宋、元、明、清是佛教本土化和基本定型的时期,禅宗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元、明、清以来,各代帝王为了统治的需要,都非常注意通过佛教团结民心,促进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侵入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巨大冲击,由此佛教文化也逐渐被人们淡忘,而今天在国家宗教政策的引导下,佛教与佛教文化、佛教艺术又开始被人们重新认识,并得到迅速的发展。
佛教最初进入中国时,曾经受到本土文化的排挤,但是经过六朝的玄学、宋代程朱理学以及明代理学的作用,最终形成了一个本土化的禅宗,伴随佛教本土化的发展,禅宗佛教遍及整个中国,直至融入本国的乡土生活之中,对促进中国的统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佛教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缘起观”和“唯识观”。学者将此归纳为“缘起性空,万法唯识”。佛家的修行在于“转识成智”,将常人那种在私我意识下的认知活动转变为无私为他的认知活动,由此,将常人那种有局限的聪明转变为圆融无碍、通达条畅的大智慧,由此可以真正彻底的利益他人。
中国文化原本就是以道德人格修养为本位的文化,禅宗佛教对中国文化思想观念、对思维学、对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影响很大,以至于唐、宋以后,中国的儒学雅士无人不谈禅,以此来论人、论作品。佛教传入中国,扩大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外延和内涵,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文化中这种人格道德的自我修养特点。
作为同是追求道德修养,人格完善的文化,佛教最重要的是对心性修养方法和理论的充实和完善。佛家的人格修养方法主要体现在修行人要从身、口、意这三方面入手,严格要求自己;要经戒律为自己行为的准则,这就是所谓的“禁邪归正”。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有“五戒十善”:五戒是戒杀、盗、淫、妄、酒,引申出“十善”:身体的行为主要有杀生、邪淫、盗窃三种;中头的行为主要有妄、绮语、两舌、恶口;意念的行为主要有贪、嗔、痴。还有六度即是道德自我完善的六个步骤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佛家的人格修养理论围绕着从志向的发起到实现的行动,以及行为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心态。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一个是思想观念和思维的影响,一个是对中国文学艺术以及语言学乃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作为同样是以修道为根本的文化,佛教对中国文化真正的影响是它的宗教性质被淡化,在中国,佛教变成了一种人格道德修养的生活方式,完善了中国文化中人格修养的内涵。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