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黄利琼:
心理和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心理。
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其内在的心理活动推动的。无论是什么样的行为,都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哪怕是口误或者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都无一例外。
行为是外显的,而心理是内隐的,内隐的心理主导着外显的行为。行为看得见,而心理看不见摸不着。用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的话说,人的心理尤如一个黑箱,我们无从知道里面有些什么,但可以通过行为进行推测分析。
比如他的“刺激-反应”理论,他认为,我们不需要知道一个人的心理,也一样可以预测和控制一个人的行为。然而事实上,所有行为背后都有心理活动的支撑。虽然不一定能被自己和他人觉知到。按照结构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人的心理包括很多的因素,比如感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情感、欲望、兴趣、动机、意志、能力等等。而这些心理状态可以也只能通过人的行为被他人观察和了解到。
另一方面,人的行为也会对其心理产生影响和改变。比如一个人长期重复某种行为,就会形成某种心理定势,之后在面对相同或相似情景时,心理的灵活性就会降低,而倾向于一种习惯化的心理-行为反应。
比如,一个人在某一次非常焦虑的时候,抽了一支烟,紧张的情绪得到了缓解,然后下一次,他焦虑的时候,又选择抽支烟来调节,这样久而久之,他的内心就会默认抽烟缓解焦虑这种方式,而看不到其它的可能性,比如喝口水,或出门运动一小会,或唱歌等等。
另外,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弄假成真”也是如此。一个学生本来是不喜欢数学的,但是,为了学好数学,就做出喜欢数学的样子,喜欢上数学课,做数学作业,像一个真正喜欢学数学的学生那样去学数学。久而久之,他就会慢慢建立起对数学的积极体验,就真的会喜欢上数学。这就是行为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而当他内心里真正喜欢学数学的时候,他又会有更多喜欢数学的行为反应出来。这就是心理和行为的相互影响。而焦虑时不喝水运动而选择抽烟,本来不喜欢却要虚假的做出喜欢的样子,也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所以,在心理和行为之间,它们会相互影响,但心理起着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