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是心理的体现。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意识不等于有意识。有意识和无意识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它们是一种对应的关系。有意识是指个体觉察到的心理活动,与此相反,无意识是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存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方式。无意识是没有觉察的、无时不在的心理活动;有意识是觉知的、随时可能出现的心理活动,而且有意识能够改变和主导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是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扩展资料:
早在19世纪末,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一个概念叫意识流。詹姆斯认为意识是流动的、从来不会静止,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在詹姆斯看来,意识和意识的内容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意识是一切心理活动的统称。心理活动有多种多样,比如做梦、思考、学习都是心理活动,它们都属于意识的范畴。
把意识定义为一切心理活动的统称,就像化学中定义元素一样,原子是指化学反应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无意识是弗洛伊德最先引进心理学的,它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人们认为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勇敢地探索人的心灵这个非常复杂又令人神往的世界,并且揭示了这个世界中无意识领域的深层秘密,为人们认识心理打开了一扇大门。
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心理结构分为表层意识和深层无意识,意识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个人当前觉知到的心理内容所组成。无意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觉察不到的心理内容,无意识包括遗忘的记忆、被压抑的创伤性经验、潜抑的愿望与动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