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党争直接导致亡国,那明朝又有哪些可敬的能臣

2020-04-22 综合 95阅读
功臣都惹不起的知府
朱元璋年代的地方官,十分的难做。且不说战乱过后,百业凋敝,工作压力极大。外加明初功臣多跋扈,勋贵子弟作恶不断。而在这时期,偏也有个强硬的知府:临淄知府欧阳铭。
常遇春北伐的时候,大军路过临淄,士兵们在当地大肆打砸抢烧,祸害地方。欧阳铭闻讯后,立刻率领衙差,将闹事士兵当场杖责。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常遇春闻讯后杀气腾腾赶来,大刀片子横在欧阳铭面前,欧阳铭却不惧,慨然怒斥说:你的军队是皇上的军队,我的老百姓也是皇上的子女,老百姓打人都要治罪,我打你的兵有什么错?
一番慷慨陈词,最后竟逼得常遇春当场谢罪。后来徐国公徐达也路过临淄,行前特意告诫士兵们说:临淄那个知府,是当初打了常遇春的,你们都给我老实点,犯到他手里我也没办法。
哪都能治理好的费震
在朱元璋执政早期,明王朝还有一位公认的“最牛地方官”——费震。他的特点是:哪里最穷最乱,就把他派到哪里,而他也总能把那些最穷最乱的地方,治理成欣欣向荣的乐土。
而他的工作方式,一是善于发现细节,比如他就任陕西参政的时候,刚到任就碰到了土匪侵扰,把官仓粮食给抢夺一空,可他却一不追查二不剿灭,相反发布公文,规定凡是借官仓粮食的百姓,可以分两年还清,结果布告刚下,土匪们就来自首了。事后费震解释:这群土匪只抢粮食不抢钱,显然是没有粮食吃的百姓。
二是他比较会独创,他是中国官场上第一个创造“义务劳动”规定的官员,凡是他担任地方官的府衙,衙门官吏除了日常工作外,每个月还都有定额,必须要给当地的孤寡百姓,完成规定时间的义务劳动。他在朱元璋执政年代里,一共做了十二年官,但这十二年里,他几乎跑遍了中国所有的省份——哪里闹灾,就派他到哪里去。
锦衣卫都不怕的许成
永乐皇帝朱棣,“靖难”夺权后的一大劣迹,便是用极残酷手段,屠戮建文帝时代的大臣,但他有时候也很仁慈——仁慈的去杀。
比如对驸马梅殷。梅殷是明朝开国功臣梅思祖的儿子,朱元璋的女儿兴国公主的老公。朱棣打到南京的时候,梅殷正奉朱允炆之命,带兵镇守淮安,闻听京城告急,立刻率兵往回赶,等赶到京城的时候,却正好赶上朱棣占领南京,登上皇位。对待这个手握重兵的威胁,朱棣拿兴国公主做要挟,由兴国公主写信劝梅殷投降,梅殷阅信后大哭一场,为家小安危,又听说朱允炆已死,只得违心就范。
梅殷归京后,朱棣亲自迎接,很温馨的说“驸马辛苦了。”梅殷却不软不硬回答说:“我没建什么功劳,谈什么辛苦。”就这一句话,令朱棣杀心大起,三年以后,一次梅殷入朝开会,被都督谭深与锦衣卫指挥使赵曦,拦路推入水中淹死,对外宣称梅殷“失足落水”。
不巧的是,恰有一个叫许成的都督同知,亲眼目睹了案发经过,虽知这其中大有隐情,但刚直的许成,依然在上朝的时候,原原本本的向朱棣陈述了梅殷之死,一时间朝野哗然,梅殷的妻子兴国公主,更天天跑到宫里哭闹,要朱棣还他丈夫。
被吵的头大的朱棣,只得下旨处斩谭赵二人,并给梅殷的两个儿子加官进爵,这才平息此事。值得一提的是,仗义执言的许成,不但没有受到朱棣的责罚,相反此后还成为他的亲信部将,朱棣后三次远征漠北,他皆有参加。朱棣过世后,他受命随同侯爵陈懋带兵提前回京,确保了明仁宗顺利接班。
驸马梅殷画像
清贫尽职的账房先生
作为整个永乐盛世的账房先生——户部尚书夏元吉,曾是个差点被朱棣砍了脑袋的人,靖难之役的时候,夏原吉曾做过朱允炆的“采访使”,尽心竭力为朱允炆筹措粮草,朱棣占领南京后,他被人绑了送到朱棣面前。朱棣问他知罪吗?夏原吉慨然回答说:臣知罪,但是户部还有些账目没算完,您就是真要杀我,也等我把工作干完行吗?就这一句话,朱棣立刻赦免了夏原吉,更随后委以他重任。
除了善于理财,主持了永乐时代几次重要经济改革外,夏元吉得到的最主要评价,就是“古大臣风烈”,也就是道德高尚。他的为人极其厚道,平江伯陈宣看他不顺眼,经常在朱棣面前说他坏话,但是夏原吉却反而经常赞扬陈宣的才能。他有一次在家办公,仆人不小心把文件弄湿了,这在明朝是死罪。本来可以处置仆人的夏原吉,反而自己去找朱棣请罪。
他最被人称道的就是清廉,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图谋第三次北征蒙古,而夏原吉却竭力反对,他的理由是国家没钱,盛怒的朱棣当场将他下狱,并下令抄他的家,结果在他的家中,不但没找到金银财宝,反而只有几件破布衣服和瓦器,生活极其穷困,朱棣闻讯后,也感叹不已。
夏元吉雕塑
最好脾气的厚道阁老
明初最强大的文臣执政团队,当属“仁宣之治”时期的“三杨内阁”:杨荣,杨溥,杨士奇。三位牛人中最好脾气的,当属杨溥。
他最出名的,就是他的淡定,早在朱棣登基早期,他就是太子朱高炽的东宫洗马,老资格的太子近臣,朱高煦构陷朱高炽时,杨溥受到株连,在朱棣时代足足蹲了十年牢狱。但杨溥本人却极其平静,别人在监狱里生不如死,他却天天在里面读书,而且丝毫不以为苦。
仁宣时代,他虽然是内阁重臣,最为后人称道的,却是他的廉洁,一次他的儿子从家乡来探访他,杨溥问儿子,一路上有哪个地方官没有隆重接待你,儿子回答说,江陵知县对他的接待非常简单。杨溥得知后不但不恼,反而推荐这位知县出任知府。
杨溥画像
列宁点名的经济学家
而在明朝十五世纪下半叶的诸多政治人物中,有一个人,虽然在历史上的评价同样毁誉参半,但他身后的名声,却远远超越生前,前苏联革命家列宁,给予了他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人类十五世纪经济学家。
而清末维新变法领袖梁启超,一次和某外国学者大谈重商主义时,曾很自信的拿出这个人的书,对对方说:你们西方近代的经济理论,这个人的书里早就提出来了。这本书的名字,叫《大学衍义补》,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明朝成化,弘治两朝名臣丘浚,他的创举之处,在于他书中的一句话——食货者,生民之根本也。也就是说,商品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在封建社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重商主义理论。
而丘浚为官,不但在经济思想上建树颇多,也同样有极重的“家乡情节”,一次丘浚与明孝宗下棋,边下边喃喃自语说:将军,海南钱粮减三分。明孝宗觉得有趣,就跟着念了一遍,刚念完,就见丘浚翻身跪倒,高呼万岁:臣谢皇上,今年海南的钱粮咱就减三分?
丘浚雕塑
坚持尊崇祖制的徐溥
明孝宗朱佑樘的内阁首辅徐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喜欢做自我批评的官员了,他每天晚上睡觉前的习惯,就是给自己做自我批评,回忆自己当天做了哪些好事坏事,如果做了一件好事,就给自己左边的筐子里放一颗红豆,如果做了一件坏事,就给自己右边的筐子里放一颗黑豆。这个习惯从他年轻时读书开始,一直保持到他过世。
但徐溥的长处,却不止是摆样子,而是真实干,后来他年老体衰,退休回乡。那时他有严重失眠,一点动静就睡不着,家乡官员知道后,为保证老大人睡的香甜,就把他家宅门口的大路给交通管制了。
然而徐溥知道后把地方官叫来一顿骂,怎么改的又重新改回来。明孝宗给他的赏赐,一半他拿出来办教育,设立学堂专教贫家孩子读书,一半买了条船,在河边雇人每天义务载人过河。此规矩从此徐家传承了几百年,便是当地有名的“徐氏义渡”。一个人最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他真做到了。
好人徐溥做首辅期间,众所周知的口头禅就是两个字:祖制。在徐溥眼里,凡是朱元璋制定的政策都是好的,凡是朱元璋制定的政策都是对的。当时明朝财政吃紧,户部尚书叶淇力主实行“开中法”,但徐溥认为这事违背朱元璋的伟大精神,玩命的反对。可明孝宗力挺改革,徐溥反对无效,只能一直憋气。
后来开中法顺利推广,朝廷增收商业繁荣,可利益受损的权贵不满,造谣叶淇受贿,关键时刻,竟是徐溥挺身而出,证明了叶淇的清白。再后来叶淇退休回乡,腰包却羞涩,徐溥慷慨解囊,二人在城外依依惜别,谁知叶淇的马车刚开动,徐溥又急匆匆的追上来,拉着叶淇的手认真的说:虽然你退休了,话我一定要说,你的改革我依然认为是错误的。
更大的荒唐事,却是弘治五年(1492年)黄河发大水,中原大地尽成汪洋,兵部尚书白昂受命治水,在中原治水结束之后,白昂提议,为防止黄河在淮河流域决口,建议朝廷在山东地区加挖河道,以收分洪之效。但是作为首辅的徐溥坚决反对,他认为这种办法既劳民伤财,也没有实际作用,最重要的是,当年朱元璋都没这么修过。
就如他质问白昂的话:从朱元璋时代开始,有你这么修黄河的吗?结果两年以后,正如白昂所料,黄河又在淮水流域决口,京杭大运河都被阻断,害得明王朝只好派遣刘大夏再修黄河,做了无用功。《明经世文编》里就叹息,当初明朝要是听了白昂的,就不用这么折腾了。
徐溥画像
八虎中的好标兵高凤
在明武宗朱厚照在位的早期,以刘瑾为首的宦官“八虎”把持朝政,然而这八位被后人骂做“权奸”的宦官,却也不能一概而论。
“八虎”之中的高凤,就是以严谨治学著称的,他是朱厚照做太子时候的伴读太监,对朱厚照的学习抓的非常紧。即使是抨击朱厚照宠信太监的文官们,也多有人称赞他“敦厚职守”。在朱厚照登基早期,群臣们要求他罢黜宦官的时候,高凤最早提出来向文官们求和,主动隐退。
刘瑾得势后,宦官们皆鸡犬升天,却唯独高凤,不断的向朱厚照请求辞职。他死于正德四年(1509年),当时不但得到明王朝的隆重追悼,大学士李东阳还主动为他写墓志铭。
海瑞背后的两个男人
作为明朝中后期杰出的清官海瑞,他能够以刚直的品质浮沉官场,历经数次政治迫害而不死,除了他自己坚强的品格外,也同样因为当时明朝许多重臣的庇护。众所周知的,是海瑞在朱厚熜时代,上书抨击朱厚熜的乱政,在内阁首辅徐阶的庇护下才得以保住性命。
而在此之前,海瑞还得到过另一个政治人物的保护。他担任淳安知县的时候,曾经因拒绝行贿,得罪了严嵩的亲信鄢懋卿,事后鄢懋卿本打算罗织罪名,将他革职。但关键时刻,时任刑部尚书的朱衡出面相救,才帮海瑞保住官职,否则当时就罢官的海瑞,也闹不出他后来的动静了。
徐阶画像
朱衡画像
让海瑞都感动的清臣
海瑞因为上书斥责嘉靖帝朱厚熜被下狱,关押诏狱期间,帮助过他的,还有一位特殊的小人物——一位苏州籍的狱卒。
海瑞入狱期间,他因敬佩海瑞的人品,对海瑞照料倍至。后来海瑞就任应天巡抚,还特意去他的家乡拜访他,但他闻听海瑞前来,立刻带着妻儿老小躲出去了。乡邻们问他为什么,他答:如果我见了海大人,你们一定会托我求海大人办事,如果我答应你们,就坏了海大人的名声,更坏了我当初照料海大人的初衷,如果不答应你们,就得罪了你们,所以我还是躲出去好。
闻听此事的海瑞慨叹说:我一直以为我自己铁面无私,其实还差得远啊。这位狱卒的姓名,明朝各类笔记的说法各异,但是透过这则普通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的,却是两位知音抛却了利益的纯真友谊。
海瑞雕像
为政敌平反的邹元标
万历晚期东林党的崛起,在后来的天启,崇祯两朝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万历死后,随着明光宗和明熹宗的即位,东林党一度执掌大权,而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结了朱翊钧时代的一桩旧案——平反张居正。
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经诸多大臣坚持,明王朝恢复了张居正的名声,并给予抚恤,主持这件事的人,就是东林党大佬,在万历五年张居正夺情事件中,因抨击张居正而被打的死去活来的邹元标。别人曾问他为什么这样,邹元标的回答是:当年我批他,是尽我作为一个官员的本分,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他有多不容易。经过四十年的时间,他终于理解了张居正。
就事论事的礼部尚书
在张居正家人遭清算的时候,满朝文武要么跟风,要么缄口不言。最早为张居正家小说话的,居然是张居正的敌人——礼部尚书于慎行。
张居正当权时代,于慎行是出名的“倒张英雄”。御史刘台因弹劾张居正获罪,惨遭发配流放,人人跟躲瘟疫似的躲着,唯独于慎行不惧,大摇大摆去看望刘台,甚至赠诗共勉。说起来,张居正还是于慎行的恩人,朱翊钧刚登基时,于慎行只是个二十七岁的翰林院修撰,被推荐做朱翊钧的讲官,有人认为他太年轻,是张居正力排众议,给了他这个飞黄腾达的机会。
所以后来张居正曾质问于慎行,说我对于有卓拔之恩,你为什么要对我这样。于慎行正色说:正是因为您对我有恩,所以我才要用这种方式规劝您,让您不要犯错误。事后于慎行在张居正排挤下,不得不辞官回乡,直到张居正过世后才得以复职。
但他复职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给正赶往湖北抄张居正家的丘橓,信中对丘橓说,张居正虽然劣迹斑斑,但是对为了国家日夜操劳,他遭人骂的许多事,都是为了国事得罪了人。他当权的时候,大家摄于他的权势,不敢规劝他的错误,他倒台以后,大家又争相指责他的错误,却又不再提他的功劳。而且张居正的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的子孙们,也多是些文弱书生,即使张居正有罪,也不是他家人的罪过,您去湖北抄家,可一定要网开一面啊。
于慎行画像
练兵各有方的名将们
晚明的衰败,一个表现就是军备废弛,从明朝中后期以来,士兵在作战中贪生怕死,甚至再恶斗中崩溃,都是许多军人的常态。为了应付这种局面,许多名将也有自己的办法。
比如马林的父亲——嘉靖第一勇将马芳,他的办法就是设立督战队,全是由百步穿杨的神射骑兵组成,作战的时候游荡在战阵后,有发现主动跑的,二话不说就是一箭。
后来指挥抗倭援朝战争的辽东名将李成梁,他的办法也是设督战队,不同的是他亲自带队拿刀砍,有溃退的被他看见,上来当头就是一刀。
然而按照明朝中后期文学家徐文长的记录,最有办法的还是抗倭名将戚继光,他的方法就是敲鼓。他的戚家军里,按照不同的要求,编订了不同的鼓点旋律,如果部队出现溃退,就命令敲进军鼓,鼓声之中,士兵必然能够重新振奋。
后来徐文长游历北方,在山西见到在此地任御史的好友梅如桢,说起戚继光的办法,梅御史好奇的问:“这办法有没有可能在我这里推广。”徐文长答,你学不来,那是人家平时苦练出来的。
徐文长画像
血战到底的明朝将军
后人说起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开始的辽东战争,多说女真八旗神勇,明军不堪一击,然而从是年四月十八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开始,绝大多数的战争中,明军同样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一面。
东州之战中,总兵张成萌率领一万大军,最终全军覆没。清河之战中,总兵邹储贤也率军抗击到最后,与城池玉石俱焚,所部数千兵马全部殉难。在之后的萨尔浒之战中,杜松和刘廷两部同样奋战到最后。绝大多数的明军,都尽到了自己保家卫国的职责。
然而战败的原因,萨尔浒之战战前总指挥杨镐就曾奏报说,当时辽东地区兵马缺额严重,能作战的士兵只有两三万人。而在萨尔浒战后,继任辽东经略熊廷弼也曾反思说,辽东地区的明军,仅火器装备这一项上,缺额就非常严重,许多军队虽然有火器,但是弹药却严重不足。辽东初期战事的共同剧本,都是双方对垒,明军一度击退敌人攻击,但很快弹药耗尽,明军覆没。准备不足加实力严重削弱,才是明军失败的真相。
剧照:辽东激战
最悲情的战将卢象升
崇祯执政时代,在与农民军作战中功劳卓著的名将卢象升,曾经这样形容过明朝政府军的纪律败坏程度:当时明朝政府军,在战斗中最擅长干的就是杀良冒功,不但经常屠杀老百姓冒充敌人首级领赏,甚至还经常挖老百姓家的坟墓,扒出新下葬的尸首,来冒充敌人的尸首。这样的兵打仗自然不靠谱。
卢象升参加的第一场战斗中,他的部队与农民军一接触,就全线崩溃,幸亏他当机立断,立刻斩杀了几个逃亡的士兵,并带头冲进敌阵,这才扭转了战局。卢象升自己回忆这场战斗也心有余悸,他在给朋友的信里愤愤不平的说:要不是我反应快,就被这群人害死了。
画作:卢象升
晚明与农民军作战的诸路将领里,卢象升也是对农民军本质看的最清楚的一个,就像他给崇祯的奏折里说,所谓的这些反贼,要么是没饭吃的老百姓,要么就是被拖欠工资的政府军士兵。
这个累积斩杀农民军数十万的猛将,内心其实一直是非常愤懑的,就像他在奏折里对崇祯说,“朝廷里的这群言官,根本不懂军事,也不了解前线的情况,张口就喜欢乱骂人,我们这些辛苦打仗的,就算有打仗的办法,又怎么能放开手脚干活呢?”
他带兵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冲锋的时候带头冲,没粮食的时候,他带头不吃饭,用实际行动感染士兵们。他战死在抗击清军入侵的巨鹿会战中。
当时他受杨嗣昌陷害,兵力全被杨嗣昌调走,以两万残兵独抗十万满洲八旗,最终壮烈殉国。死讯传来的时候,他曾经做过地方官的宣大地区,老百姓自发为他举孝,对这样一个耿耿忠臣,崇祯居然因杨嗣昌谗言,好几年拒绝抚恤。他的遭遇,可谓晚明忠臣中的缩影。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