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在中国及世界上的影响是怎样的?

2020-06-16 文化 85阅读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可以说是世界上影响极大而篇幅却最短的书。关于它的作者甚至这本书的版本,一直有争论,而且上篇(道篇)与下篇(德篇),可能在较早的版本中是颠倒过来的。不过,作为一本书,内容还是比较完整的。为了避免“道德经”一词的倾向性,不妨称其为《老子》。

《老子》在世界上的影响可能超过《论语》,但在中国,当然不如《论语》。总的说来,《老子》与《论语》几乎完全不同,却相互补充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在朝派,而老子则是在野派。在野派也有他的势力范围,所有非正统的思想都集中在其麾下,把《老子》奉为祖师爷。最典型的是道家以及东汉形成的道教。

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是道的本原说。《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为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一切由道生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有人认为这里的无即是道,它是精神性实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这种恍惚的道即是观念。

老子乃至道家学说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给孔子的“理想国”开辟一个精神逃脱的小路。孔子的现实世界实在是太刚性、太无聊、毫无生气、毫无创造性的地方,从肉体到精神完全束缚在极端虚伪、极端压制的繁文缛节当中。为什么要这样?只是让皇帝保住他们天下的稳定,各级官吏完全处于高度的紧张戒备状态,即便如此,仍然免不了贬官甚至杀头的下场。一旦被贬,官员们就可以在道家学说中找到精神的寄托:不是纵情山水之间,就是舞文弄墨,或者学神仙。在这方面,道家是灵魂一个很好的出口。

老子思想最深刻的部分表现在他提出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立概念,如大小、高下、祸福、有无、刚柔、正奇、曲全、枉直等等,并把万物变化的原因概括为“反者道之动”。在《老子》第二章中就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并明确指出:“多易必多难。”老子并没有停留在玩弄概念的相对性上,而是由此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指导原则:“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特别是脍炙人口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看到了事物物极必反的规律。

老子由这些论述得出他特有的实践原则: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亡;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论语》、《孙子》、《老子》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当然,维持专制统治主要靠儒家的学说与《孙子》的技术,但是道家加上中国佛教则是维持基座稳定的第三个支架。从《老子》到《庄子》到道家到道教,对于“实务”影响很小,因此,我们把《老子》放在靠后的位置上。(胡作玄)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