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正意义上的贵族起缘于近代欧洲,其重要标准就是良好的教养和强烈的责任感,倡导“人本、平等、博爱”思想。时到今日,英国的绅士(Gentlemen)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民自觉。如始建于1440年,以“精英摇篮”、“绅士文化”闻名世界的英国伊顿公学(EtonCollege),曾造就过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等各领域的精英。它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有70多名进入牛津、剑桥,70%进入其他的世界名校。其校训是:“独立、个性、友爱、忠诚、尊严、勇敢、传统、绅士、幽默、优越。”其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绅士风度和社会责任感。其学生在13岁至18岁5年间接受的是生理、心理、知识、体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成长。同时,在英国无论是牛津还是剑桥等名校,教你的不是谋生本领、实用知识,而是通过古典文化(拉丁文)的熏陶,让学生成为贵族社会的绅士。孩子到16岁后,父母并带领他们进入各类社交圈子,实践各种社交礼仪,培养彬彬有礼的君子淑女。这种通过“家庭启蒙→学校熏陶→社会养成”的绅士教育说到底就是追求独立、平等、体面和尊严。我国著名报人储安平在《英国采风录》中说:“在英国,贵族制度之所以能传至今日,乃是得到民众同意。他们以为‘贵族’代表一种尊严,代表一种高超的品性。”
2.贵族精神的养成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英国贵族恰恰完整地经历了这些过程。第一代靠着血统继承的贵族,大多处在开疆拓土的创业历程中,较少关注自身的内在修为、人格养成,缺乏良好的修养承继,草莽味、江湖味十足,在精神上的呈现出“流浪”和“无根”的倾向,类似于“暴发户”。这一阶段贵族“暴发户”的共性是,通过一切力量和手段谋求家族的独立地位和拓展生存空间,在物质积累上追求最大化,在社会地位上谋求最强势。因此,他们的功利心和进取意识是以后任何一代都无法比拟的。贵族精神的第二个阶段是财富的持续丰厚积累和精神的不断沉淀发扬时期。第一代贵族为了实现基业长青、永续发展的愿望,自然会化更多的精力在子女的教育和人格养成上,创造一切条件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这一代贵族基于上代人丰瞻的物质积累和开疆拓土的激情,逐步自觉内省并躬身实践贵族精神。第三个阶段则是贵族精神的内化和形成时期。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贵族精神的自发性、自觉性开始过渡到自然性。无论举手投足、待人接物都从骨子里透露出良好的教养和君子风度,贵族气质自然而然,贵族风度浑然天成,贵族精神蔚然成风。如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之际,所有乘客,无论是头等舱的,还是甲板以下的,在妇孺面前,都表现出礼让的风度。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处决前希望天主可以宽恕所有致他于死地的人。因此,贵族精神人们爱之、乐之。
3.贵族精神意味着责任和担当,本质上呼唤传统侠道精神。英国贵族基本体现了这一精神要求。贵族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体现着优越的社会地位和掌握相应的权力,但这并意味着为所欲为。中世纪的骑士制度和骑士美德最好地体现了这种精神。骑士制度不仅要求骑士必须严格遵守各种制度教条,而且还要求骑士必须公正、谦逊、慷慨、简朴、刻苦、忠诚、宽容等。在中世纪的欧洲,骑士是个很神圣的职业,它代表着光明和正义,代表着永恒不变的赞美。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就是一个单纯、执着、可爱的骑士。骑士精神也因此深深地影响着欧洲,并形成了男人强势社交的“决斗”传统。通晓贵族礼仪只是骑士、贵族的表面特征,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时,他们往往勇敢地冲在战斗的最前面。如英国诗人拜伦在国家危亡的时刻毅然投军抗敌。一战、二战期间,英国很多大家族积极鼓励子女上前线为国效命,即便很多骨肉战死沙场他们都无怨无悔。因为,他们认为这就是他们一贯的家族精神。这种深层面的社会责任精神已经深深地扎根于社会强势集团的潜意识中,这才是所谓贵族精神的精髓所在。《泰坦尼克号》中,当大船即将下沉的时刻,船长没有选择逃亡,而是冷静地走进船长室坚守岗位。设计师对女主人公无比愧疚地说:“很遗憾,我没能为你造一艘足够坚固的船”,然后选择与船一起沉没。那3位小提琴演奏师,在旁人忙乱逃亡时,坚持演奏到最后一刻,用最后的艺术迎接迫近的死亡。这些在危亡时刻还能沉着担当起自己社会责任的,才是真正的贵族精神。
4.贵族精神首先要求高度自律,克己修身。伊顿公学作为世界上贵族学校的楷模,世界各地的上层家庭趋之若鹜,如英国王子威廉和哈里、印度王子到阿拉伯王子都出自该校。但是,进入伊顿学校必须接受严格的管束和高强度的磨练。如校方规定,家长前3周一律不准探望自己的孩子,并安排满满的娱乐、体育和业余活动,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想家;把每座宿舍楼编为一个集体,统一起居、就餐、锻炼、娱乐等等。这种军营化的管理,目的在于培育学生高度的自律与团队精神。“一个英国人,一个呆子;两个英国人,一场足球;三个英国人,一个不列颠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