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作文如何进行立意和构思选材,请你务必指导一下初中作文的立意和构思选材的方法。 让我参考。

2020-05-16 文化 60阅读
审题,就是细读提供的材料、题目或话题,弄清写作的基本要求,包括写作内容范围,有何强调或深层意含,文体要求,是否自己拟题等。这是决定写作成败的第一步。
立意与构思,就是考生在把准题意及要求和限制之后,自己作文找到恰当的起点、角度,确定所写的中心和行文大体脉络和重点。当然,其中也包括选材。这是决胜的关键。
备考的方法,由老师从几类题型中精选有意蕴的陌生题,着重引发思考如何审题立意构思,进行思维训练。并选取相应例文,研读感悟,开拓文思。以话题作文为主。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风景幽美的地方,这便是“曲径通幽”。它是画家笔下渲染的景致,是射影爱好者不断寻找的目标,是园林设计师着力创造的效果,也是文人墨客一直崇尚的意境,更是生活中人们处理问题常采用的态度和方法??因为“幽”也许在这“曲径”之中,“美”可能源于这回转之间。
请以“曲径通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曲径,弯弯曲曲的小路。幽(静,深),风景幽美的地方。在画家、射影爱好者、园林设计师和文人墨客眼里,“径”与“幽”是联成一体的,都是“景致”、“意境”、“效果”、“目标”。“幽”“美”“也许”在曲径中。“幽”的地方(目的地)是美好的,“过程”(通幽的心态、态度等)也是美好的。退一步,倘若写要达到美的目标、境地必须付出艰辛代价,那么“付出”的过程也是“美”的;而不是一般理解成“必须艰难曲折走许多弯路才达到目的地”。因为是话题作文,写时,所供材料可不用,更不必对材料作分析。
例文1. 曲径通幽,中华之美
婉曲比直捷来得更美,这已成为了中国人的共识。
体现在建筑上,故宫是宏大的,整齐的房舍不容许有一丝偏倚弯曲。但真正的美丽在于视线之上,檐牙高啄,流线型的瓦檐延伸出流线的美;瓦缝参差,房梁上的斗拱勾心斗角,构筑起细致精巧的美。来到野外,长城是雄伟的,每一块磬石都让人震撼。但雄壮有力的直线之外,更使人陶醉的,是长城在崇山峻岭或是无边大漠间蜿蜒的那条曲线。这条曲线,像草书般遒劲的一笔,体现出中华民族那不乏力量,而且富有曲线般婉约的柔美。
苏州的园林更是将曲线的建筑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每个角度观赏,游人都能发现新的景致。因为建筑中的曲线,把那原来死的景物分割得恰到好处。美,在这曲径通幽的景致中争妍斗丽地展现出来。
建筑与环境,是身居其中的人们塑造出来的。反过来,这处处充满曲线美的环境又能影响,陶冶中国人的心灵。
楚怀王不像商纣,他没有将正直的屈原像比干一般剖心处死。但空有抱负的屈原正道直行,直言上谏,最终不免落得个贬谪蛮荒的下场。空有爱国之心的他,选择了曲线救国的方式——诗篇。用诗句表达了屈原盼望美好环境的愿望,但却没有像从前进谏般直来直往,而是先言他物。以鲜花香草比喻君王贤人,用虫兽来类比奸邪小人,通过先言他物曲折的表达方式,《楚辞》将比兴的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借此崇高的艺术成就,屈原的一片爱国之心 1
才得以在这婉曲的文字中流芳百世。
千年以后,又一大文豪遭遇不幸。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但这正是他艺术巅峰的
开始。因为,你来我往单刀直入的官场不适合他。通过文意曲折的篇章,委婉地表达乐观,豁达的志向,才是他的用武之地。请看《赤壁赋》吧,篇中对湖光水色的曲折婉约的描写,丝毫不阻碍篇末他对豁达志向的抒怀。
更多的文人,如王维,陶潜,选择了那弯曲的山径小路,隐居起来。因为,他们知道:国都内那笔直的康庄大道不适合他们。
曾有人建议以梅花作为中国的国花。梅花与白杨等树相比,少一份挺拔,更多的却是婉曲的美。也许,这更能体现中国人那坚强以外,那富有婉约曲线美的物质吧。
简评。文题“曲径通幽,中华之美”点明主旨,甚合题意。首段更开门见山,提出“婉曲比直捷来得美”的观点,为下文张本。
文章首先以极具标志性的民族瑰宝——长城与苏州园林为例,展现了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的婉曲美,接着,作者把笔触转向文学与人情。屈原以委婉含蓄的形式表达幽愤,苏轼以曲折婉约的描写,抒发乐观豁达的心志。正是这种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热爱和鉴赏,正是对“曲径通幽”这一民族文化精华的咀嚼和玩味,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展示出作者平时阅读与写作的积淀。
例文2. 绕一绕,别有一番天地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清晨古寺,日照高林,抛开尘世的污浊,诗人轻轻地踏上带着幽幽魅惑的曲折小径,于深邃处,于无尽处,寻觅心灵的净世。转弯,绕道,四顾,探索,那么弯弯曲曲,崎岖难行,但人却找到了生命的寂静之美、归真之美,在万籁俱寂之中感情隐逸的快乐。世界之美也是如此,需要“曲径”来引领。绕一绕,你会发现,又是一番风景。
“曲径”通向视觉之美。
闻名于世的苏州园林,有着它不可抵挡的独特魅力。亭台楼阁,奇花异石,一山一水,全都不会自动整齐地展现于眼前。最是那不起眼的小路和长廊,一路蜿蜒曲折,让游人如坠雾中,却又充满了急切而好奇的心情,仿佛飘拂于眼前的神秘轻纱,让人想揭又不敢惊动。忽然路到尽头,豁然开朗,一片令人惊叹的清秀景致跃然眼前,让人满足而愉悦。若不是那顽皮的小路长廊给了人们无尽的悬念与波折,一幅山水又何来如此惊人的力量呢?曲径虽“曲”,却于“曲”中蕴藏了无数视觉的盛宴。
“曲径”引向思想之美。
裴潾一首描写白牡丹的诗,开头便从别处落笔,“争赏街西紫牡丹。”他以“曲折”的手法,用人们争相观赏紫牡丹的盛况衬出白牡丹的落寞,这是一“曲”。然后又用白牡丹的“无人月中看”,绕着弯子暗喻自己无人赏识,这是另一“曲”。白居易也曾用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来表达希望得到重用的心情。诗文中的“曲径”,那么含蓄委婉地流露出作者的心意,显得意蕴深远,读来回味无穷,展现了无穷的智慧与才气。
“曲径”成就战略之美。
强盛一时的大秦国, 仅仅是靠强大的武力来征服别国的吗?不是。当六国“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时,秦国巧妙地通过各种“旁门左道”,各个击破,毁灭了合从的计划。毛泽东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通路,避敌主力,侧面攻入,最终夺取城市,在革命的进程上又迈出了胜利的一步。战略上的“曲径”,不仅避免了下面交锋可能带来的冲突与损失,还能以出其不意之势,迅速夺取胜利。
“曲径”引领美丽。没有X道的宽广平坦,却有包含着无尽的惊喜;没有大路的一览无 2
遗,却蕴含了无尽的智慧。
绕一绕,又是一番天地。
简评。本文是分三个层面展开阐述“曲径通幽”美之哲理。如果角度把握不好,容易变为议论“曲径”之美而忽略点明“通幽”之理。而本文结合相关事例的剖析,注重写出了“曲径”中的“曲”的内涵意义,从而很好地为阐明“曲径”成就“幽”之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说服力强。层次分明,文笔流畅,富有文采。
例文3.. 成功在转弯处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走过弯弯曲曲的小路,才能发现美丽的花草,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在路途上转一转身,绕进个小道,拐一个弯,多一份美丽之余,也能殊途同归。
一条小河喧哗着奔向大海,但却发现前路被大山阻挡。奔流的它不能就此打住,于是它试探着沿着大山绕转,终于又回到了主道,又再次涌向大海。绕了个弯,走了一条小道,河流因此可以流向大海,也因此留下了一处“水绕青山”的美丽。小流如此,人可亦同。
当督邮被众星捧月般浩浩而来,心中思量着下属向他进贡的礼品。“宁可为八斗米折腰!”陶渊明于是隐逸在田园中。虽然不能为朝廷史官手中所写的忠臣良将而名留千古,但凭那“眄庭轩以怡颜”的生活,“心远地自偏”的胸襟,陶渊明走入了隐士的“小道”,却以自己的诗篇文章在文学史上流芳百世,与后人在穿过“曲径”的时空中,一起一醉一陶然。
身为DNA双螺旋结构的创始人之一的克里克曾是一名物理学家。但当他看到爱因斯坦已在物理学界中创下的伟烈丰功,看到物理界已进入成熟而相对稳定的时代,知道自己暂时或在长远的一段时间内,在物理中难以作出怎样的一种突破。于是他将方向转向了刚起步的“曲径”,还没有太大发展的生物学。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当DNA双螺旋结构的理论公布于众而赢得极大反响的时候,克里克站在了生物学的巅峰处。
面对当今的社会,恰当地转身,绕入通往成功的“小道”,也不失为一大明智的选择。你看,当“百万大军”的考生争拥度过这高考的“独木桥”时,适时的转身,在技术学校中学得一技之长,同样也能为社会作贡献,为人民服务,实现人生的理想。
曲径通幽,小河因不畏小道暂时的昏暗而奔向了大海;陶渊明因穿过了“曲径”而到达了文学的高峰;克里克因适时的转身,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因为敢于转弯,适时的绕道,人生才会多姿多彩,才会虽殊途而同归成功。
简评。本文能准确理解话题意思,立论比较清晰鲜明,文章首尾呼应,结构比较严谨。三个主体例子能分别从自然、历史、现实的层面对观点加以论证,显得视野开阔,逻辑严密。最后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的语言比较简洁,在陶渊明的例子中能恰当地引用诗文名句说明事实,表达观点。文章如能在过渡照应、分析论证上再加注意,定能更上一层楼。
2.作文模拟试题:(命题作文)
《说文》:“患,忧也,从心。”从个人到国家,从人类社会到宇宙自然,人心之忧,无处不在。高尚品质的缺失,价值取向的混乱,天灾人祸的频发??这些“患”都与我们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都是对人类智慧的严峻挑战。
请以“说忧患”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审题。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又是一篇限定文体的作文,有一定难度。
命题中的“忧患”是一个传统话题,考生当有较多的准备。同时又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话题,试题对此做了比较充分的提示。“高尚品质的缺失,价值取向的混乱,天灾人祸的频发”都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只要这些问题存在,“忧患”就是难以消除的。考生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去思考,前者是如何继承传统的问题,后者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
3
受到了试题提示语的干扰,许多考生将“忧患”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如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个人发展中遇到的挫折、逆境,以及心理疾病等,这当然是没有读懂题目要求所致。
例文4. 说忧患
如果说忧患伴人而生,一点都不过分。从古到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忧患。远古时期,人类为衣食住行而忧患,落后的生产方式使人们不得不时时为温饱而担忧。封建社会,百姓为生计而发愁,国君为找不到治国良方而苦恼。历史翻到了今天,人们虽已摆脱了基本生活保障不足为烦恼,却又不得不面对新的烦恼;高尚品质的缺失,价值取向的混乱,天灾人祸的频发。人类生活中充满了忧患。
人的生活因这些“患”的存在变得困苦,人的力量和意志在与“患”的斗争中被消耗。 社会中,由高尚品质的缺失而造成的犯罪案件,如贪污、盗窃等,不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也使国家遭受了重大损失,社会发展严重受阻。
然而随着“患”而来的最大威胁并不是它所带来的困苦与灾难。如果人们面对这些“患”缺乏警惕,并且在经历了不幸之后仍不知自省,不知吸取教训,那时这些“患”都会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还记得那只在水中被慢慢煮熟的青蛙吗?这不是身在“患”中不知“忧”的最好例证吗?它总是“自我感受良好”,错过了采取措施逃生的时机,便再也无法从灾难中逃脱出来了。
人又能比那只青蛙高明多少呢?有多少人在社会不良风气和混乱的价值取向的包围之下,不再坚守信念,保持心灵的纯洁,结果为“患”所害,落入了罪恶的深渊,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吗?
所以,面对无法逃脱的“患”,我们需懂得“忧”。仅仅懂得忧还不行,还应寻求解除这些“患”的方法。古人为落后的生产方式所苦,于是寻找各种巧妙的办法,利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条件。现代人应该比古人更聪明。回顾一下我们刚刚经历过的事吧:“非典”流行之初,北京市政府疏于防范,造成了疫情的迅速扩散。后来经过认真反省,终于向社会如实通报疫情,并采取果断措施,结果较快地控制了局面。由此可见,“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身在“患”中不知“忧”。只要我们具有忧患意识,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各种各样的“患”,“患”的挑战便会变成社会发展的助力器,它会越来越多地激发出人类的智慧,将人类文明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简评。这篇作文被评为一类下。
作者专在议论的现实针对性上下工夫。前三段从历史谈到现实,引导大家关注现实。第四段用“然而随着‘患’而来的最大威胁并不是它所带来的困苦与灾难”一句由“患”过渡到“忧”,重点讨论“面对无法逃脱的‘患’,我们需懂得‘忧’”。第五段以青蛙为喻,议论深入浅出。第七段以防范“非典”为例,在对比分析中阐明自己的观点。“‘患’ 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身在‘患’中不知‘忧’”,是警醒之语。
3.作文模拟试题:(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说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泉,常会出现奇迹,可以治疗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拄着拐杖,一跛一跛地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口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乞求一条腿吗?”这句话被退伍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好的腿,而是要祈求上帝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读了这段文字,你得到什么启示?请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4
审题与立意。注意,该题型设计,既不同于以往高考材料作文题型,也不是规范话题作文。 材料作文必须紧扣材料所含中心来立意,限制性很强。而该题提示考生:“读了这段文字, 你得到什么启示?”强调了考生的读后体会和感悟认识,即可由材料引发联想,这比材料作文的内容范围和要求开放得多。
据“材料”和“启示”,联想、启示的角度、立意,可以很多。
从残疾军人这一面看,如:
求上帝不如求自己;
人可以被致残致死,但不能被打败;
百折不挠自我开创生活之路;
身残志不残;
生命在于希望等。
从小镇民众这一方看,如:
怎样的同情才是有益的,好的;
双腿不残疾身不残,就是强者吗?等等。
立意偏离的如:
自己就是上帝——当你面对各种诱惑(名与利)时,如何坚定信念把握自我。这与“面对困境”相悖。
战争给人带来灾难创伤,必须反对战争。或:让别人说去,走自己的路。此二者确立的中心虽合题意,但与“正视困境,勇敢生活”主旨不太紧贴。
例文5. 生命的奇迹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有一块烧焦的草坪,草儿们全都奄奄一息地紧贴大地。它们是在抱怨自己的命运吗?不是,它们是在孕育新生的力量,期待春风到来的日子。
植物似乎都有一种韧劲。不论狂风暴雨,山洪海啸,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治愈伤口,重焕生机。面对突袭的灾难,它们调整了状态,顽强地生存下来。人本是自然中的一员,同样经受着灾祸,却少有人承袭这种生命的韧劲。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沉溺于对往事的追悔,对时运的怨恨,荒废了生命,使自己如一棵焦枯的小草,随风吹散。当然,也有一些人培养了自己的韧劲,因而他们往往能创造奇迹,留下佳话。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成;勾践卧薪而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张海迪海燕般搏击风雨的精神,海伦面对伤残的达观与勇气。这些勇敢的人们,在经受着他人难以承受的屈辱或痛苦的同时,默默地树立信心,汲取力量,坚定生命的意志,终于把自己的生命描绘得绚烂精彩!
人生就像一条小溪,翻山越岭,难免会碰到礁石悬崖,有时可能被撞得四散飞溅。可是不这样又怎能汇聚更多的水滴,壮大身躯呢?人生的韧劲,指的是能屈能伸:“屈”是面对身体的残疾、事业的挫败,敢于承认现实、反省自我,而非陷于被动无法自拔;“伸”是抓住生活的契机,超载自己,使意志更加坚定,志向愈发伟大。“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废墟中重塑自我。
如何获取这种韧劲,自然便是极好的导师,不少残疾的生命在其中滋长繁衍,毫不理会人们的践踏撕扯。漫步林间,你会看到老树如何萌芽,残花如何结果。云卷云舒,冬去春来,自然就是这般生生不息,缔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当我们遭遇不幸时,试着承认现实。上天可以让你失去一条腿,但也可以磨练你的韧劲,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