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材料

2020-09-28 教育 201阅读
研究性学习观,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从本世纪中叶开始,在学习心理学领域,行为观逐渐被认知观取代,许多学习心理学家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其中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研究性学习观在吸取不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自身基于科学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等基本特点的理论框架。
学习心理学家在提出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同时,也探索了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这些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反映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布鲁纳和奥苏贝尔为代表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2.由皮亚杰(Piaget)的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重在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自主地建构和完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建构主义模式
3.重在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变化掌握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的问题解决模式
4.强调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情景的探索过程,智力与思维方式的弘扬过程,认知监控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性模式。
本课题研究的重要观点及主要思路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是学习相对应的,这种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其主要特征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构建知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应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重过程
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它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与现行的学科教学或必修课程的联系更密切一些,但它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是更高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这一点上,研究性学习与发现学习、探究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学与教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在学习形式上,研究性学习也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但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
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研究性学习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它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2、重体验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现代学校教育不仅有文化传递的功能,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经验的参与,这与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直接经验则是学习者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并内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研究性学习之所以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主要是因为学习体验可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更为重要的是,"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和观念,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的观念体系。
3、重全员参与
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它有别于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研究性学习重过程而非重结果,因此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
全员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这里,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取得单独学习所难以达到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中培养的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都是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的现代社会迫切要求。
二、本课题的主要思路集中于处理好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作为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学模式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得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的指导必须把握一个度。
1.开始,注重于方法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面对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往往不能很快适应,他们不能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不知如何来计划安排这种形式的学习。所以,在研究性学习开始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解决好研究性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应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就是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形式一样进行的学习,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和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研究性学习成果,以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产生也想试一试的迫切愿望;我们要让学生熟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查阅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同时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课题适合什么样的方法。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对如何观察,如何实验,如何调查和如何进行资料查阅等做更为具体的指导。我们认为,只有交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钥匙,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畅进行,当教师真正把钥匙交到了学生手里,研究性学习也就真正开始了。
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通过很多形式。如方法讲座,参观学习,个别化指导,提供文字资料和网站等等。
2.选题,注重于分析论证
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开始,对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意义十分重大。
高中语文学科的选题有它的特殊性,既要考虑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又要顾及学生自身发展(如高考)的需要。一开始,教师为了逐步引导学生明确高中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可以圈定范围,甚至于给学生指定一些课题,以保障高考的需要。但是这必然会束缚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手脚,有时还会挫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当学生基本达到阶段性要求之后,应该及时的开放选题范围,强调以语文为中心的多学科、多方法的研究新学习。这时,学生们选题必然十分丰富,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科学性,合理性,意义性,可行性,合作性以及选题的大小等。因此,教师参与课题论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在选题论证时不能像批改作业一样,直接对选题作出正误判定,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选题加以论证,发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分析,共同完善,从而得到选题论证的目的。
3.过程,注重于检查和督促
研究性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会如何去进行研究。选题的不同,研究的难度和时间也不相同,有些课题可能会花费学生不少精力的。学生在选题及研究的开始阶段,往往热情很高,十分主动。但是,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研究进度比较缓慢的时候,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就会降低,甚至于会停止研究,凭想象弄一个结果敷衍了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督促检查。
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督促检查不同于作业和课外练习的检查,其一般的方法有:
①定期深入课题组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或要求课题组定期汇报课题进展;
②定期举行课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让课题组在交流会上展示他们的阶段性成果,教师作出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同时引入适度的组间竞争,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热情;
③进行组间互查,相互督促,相互启发;
④参与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帮助课题组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