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葛洪(283—363)所著《抱朴子》是道教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该书《内篇》卷十七《登涉》篇中已涉及到十二生肖的有关内容,尽管纯属迷信,却也昭示了道教博取民俗的一斑:
山中鬼常迷惑使失道径者,以苇杖投之即死也。山中寅日,有自称虞吏者,虎也。称当路君者,狼也。称令长者,老狸也。卯日称丈人者,兔也。称东王父者,麋也。称西王母者,鹿也。辰日称雨师者,龙也。称河伯者,鱼也。称无肠公子者,蟹也。巳日称寡人者,社中蛇也。称时君者,龟也。午日称三公者,马也。称仙人者,老树也。未日称主人者,羊也。称吏者,獐也。申日称人君者,猴也。称九卿者,猿也。酉日称将军者,老鸡也。称捕贼者,雉也。戌日称人姓字者,犬也。称成阳公者,狐也。亥日称神君者,猪也。称妇人者,金玉也。子日称社君者,鼠也。称神人者,伏翼也。丑日称书生者,牛也。但知其物名,则不能为害也。
文中以十二支纪日,每支首配以生肖,共言二十六兽(包括“金玉”为物品),体现了生肖文化融入道教的初始状态。道教中有六丁六甲神,为北方玄武(真武)大帝所统辖。十二位神可以“行风雷,制鬼神”,驱妖除怪,法力无边;本有“六丁玉女,六甲将军”之说,但在历代演化中又与十二生肖合流,并有了各自的名号。六丁为:丁卯神将司马卿,丁巳神将崔巨卿,丁未神将石叔通,丁酉神将臧文公,丁亥神将张文通,丁丑神将赵子玉。六甲为:
甲子神将王文卿,甲寅神将明文章,甲辰神将孟非卿,甲午神将卫上卿,甲申神将扈文长,甲戌神将展子江。这十二位神将在道观或军旗中全是人身兽首(对应各自所属地支)的形象。据传,旧时福建漳州东岳庙的东侧有注生娘娘殿,两侧祀十二生肖神,均作人形,纱帽补服,所肖之动物则塑于补服之上,并有称呼:李大夫(鼠),田大夫(牛),雷大夫(虎),柳大夫(兔),袁大夫(龙),纪大夫(蛇),许大夫(马),朱大夫(羊),杜大夫(猴),曲大夫(鸡),成大夫(狗),阮大夫(猪)。见1929年5月《民俗》第61、62期合刊黄仲琴《十二生肖神》一文。这种随意赐姓封官的习俗显示了地方性特色。
在北京的道教胜地白云观中,有十二生肖壁,还有六十甲子殿(又名元辰殿),六十甲子神轮流值年也各有名号,参见本书“什么是干支纪年法”一问。这些值年神将名与六丁六甲的名号又不相同,可见十二生肖文化在道教中是稍显凌乱的。旧时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初八日,北京人有到白云观元辰殿“祭星”之举,据说向自己的本命星辰烧香,可保一年平安。此举又称“顺星”,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初八日,黄昏之后,以纸蘸油,燃灯一百零八盏,焚香而祀之,谓之顺星。”可见生肖文化是通过民俗向道教靠近并为之所吸纳的。
最有趣者为成都青羊宫的铜羊,集十二生肖于一身,更凸显出道教文化兼容并包的性质。青羊宫在成都西隅,现存殿宇多为清代所建。其三清殿内香案前有一对铜羊,其中单角铜
羊有铭文云:“雍正元年九月十五日,自京移于成都青羊宫,以补老子遗迹。”相传老子曾牵羊过此,故称老子遗迹。单角铜羊形象奇古,为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胡、猴颈、鸡眼、狗腹、猪臀,其“神性”也非同寻常,据说患病痛者去宫中摸铜羊的相应部位即可免除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