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020-05-31 财经 168阅读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所阐述的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是基于深刻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后提出的。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内需要不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对外需要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其落实的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通过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提升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国内外经济环境新变化要求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是与发展环境密不可分的。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战略机遇期的挑战因素明显增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压力加大。
国际方面,近期世界经济逐步复苏,但进程缓慢,国际市场持续震荡。受欧债危机、美国财政悬崖问题等的拖累,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短期内难以实现强劲反弹。在原有需求动力减弱的背景下,许多国家纷纷谋求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拉动增长,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态势显现,新兴行业和技术创新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国内方面,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发展程度的加深,我国的传统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在外需增速放缓的同时,国内的综合成本却持续上涨,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增强,盈利空间急剧缩小。此外,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能力有限等问题也制约着中国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不可为继。
“我们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经济转型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努力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出口投资拉动型向内需导向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从低质低效行业向高质高效行业的转移,从而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的全面提升。这也需要政府转变管理经济的模式,在发挥好宏观管理和指导作用的同时,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尊重市场规律,开展以市场为基础的生产要素与结构调整,积极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有效配置中的关键作用。
二、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先决条件
三十年多前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排除了思维模式的障碍,逐步拆除了体制上的桎梏,让社会生产力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中解放出来,焕发出勃勃生机。现在,我们无论是在经济结构、增长方式,还是在区域差异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此前的改革潜力已逐渐释放,需要新的动力。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与条件的显著变化,我们急需新一轮的改革,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新的对内对外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与制度保障。
(一)营造平等竞争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环境,以适应和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目前,市场还存在部分行业缺乏竞争,政府对经济活动直接干预过多、过度监管与监管不到位并存等问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合规经营还有待提高。我们应该通过有力的改革举措,切实打破垄断,增强竞争,尤其为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和经营环境,通过优胜劣汰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增强企业生存竞争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公司,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和发展活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良性市场格局。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这要求我们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要牢牢把握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一本质,积极建设和运用好金融系统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的整体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稳则金融稳。”这次金融危机充分说明了有些西方发达国家发生的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脱离实体经济的严重恶果。我们要以此为戒,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结合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需求,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通过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体制问题、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深化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有针对性的金融改革措施,有效疏导实体经济发展瓶颈,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资金的利用效率还不是很高。在做好金融监管,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和推进有益的金融创新,维护金融业的活力与竞争力,提升其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构建有效服务各类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三)实施创新驱动,加快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创新将是中国经济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创造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鼓励与保护市场的创新能力,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健全相关法制环境,实现对知识产权的有力保护,把社会智慧和力量引导到创新发展上来。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抓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是中国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我们要通过快速提高创新能力,转变中国经济过度依赖要素数量投入的状况,不断提高资本投入的技术含量和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加快向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上游移动,保证中国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竞争中处于优势。
三、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一提法体现了我国更加积极主动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更加重视开放的质量与效益,顺应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凸显了内外统筹的科学发展思路。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看,此次提出的“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与以往的“扩大对外开放”相比,强调了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当前,我们需要努力转变对外经济粗放型发展的模式,引导企业出口从传统的竞争成本向竞争技术与品牌的转变,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和自主品牌的出口比例,鼓励企业提升科研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实现“中国创造”的跨越式发展,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经济效益,提升中国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实现对外经济的高效益、高质量发展。
在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坚持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理解和尊重合作方的利益诉求,积极寻找利益共同点,推动与经贸伙伴的相互开放和务实合作,不断拓宽外部空间,为我国的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