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谓规则
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养幼儿的需要,同时它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促
进幼儿的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的作用。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促进幼儿活动质量,提高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用。在组织集体活动时,
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已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已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
随心所欲。如:站队时不能拥挤,大声暄哗,收玩具时摆放整齐,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等,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行为习惯。通过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则,并认真执行,把这种执行作为自身的需要,从以规则控制自身行为到形成动力定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二、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中班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现状,我对中班段幼儿进行了观察调查,分析总结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幼儿已有初步规则意识,需要成人不断地提醒或督促。
2.已出现自律规则的萌芽,不过还很不成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3.在游戏中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胜过其他活动,但在还需要等待的游戏时,还缺乏一定的耐心。
4.学习中部分幼儿还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易插嘴或影响别人。
5.操作中规则基本形成,多数已养成听指令操作的习惯,并能整理玩具,但仍需进一步巩固。
6.生活环节上,基本能遵守规则,但多数情况下需要成人不断督促,反之就容易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中班幼儿对规则意识还不强烈,所以,在中班段,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使幼儿得到不断的熏染;为幼儿提供
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生成合理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则,对培养他们自觉执行规则,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确立培养目标
1.道德要求:尊敬父母、长辈,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好、问早;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有爱心;爱护公共财物,不破坏公物,不攀折花草树木;爱惜生活学习用
品,不浪费;知道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人多的场合学会等待或排队,不乱扔垃圾,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不高声喧哗;不说谎,不拿别人的东西,知错要改;有粗浅
的是非观,不做明知不对的事情;乐于帮助别人;等等。
2.一日生活:包括去卫生间、洗手、喝水、吃副餐、睡觉前、起床后、离园前等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应有固定的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集体活动:包括集体活动中剪刀、胶水等物品的安全、有序使用规则,根据老师的语言提示或者暗示保持安静或者进行活动规则;集体活动时回答问题要举手,分组活动时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按时完成任务等规则。
4.游戏活动:按规定摆放或取材料、物品的使用规则要明确,不同游戏自身的规则等。
四、措施及具体做法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如在本该安静的氛围中大声讲话、争抢玩具、使用完图书或玩具不能放回原处等等。事实上,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较弱所致。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一)通过榜样示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
榜样示范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学习者树立榜样,而后由榜样向学习者示范,学习者再从中模仿而进行学习。心理学有关研究证实,通过榜样示范,学习者的态度、行为方式、动机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
教育实践也表明,榜样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例如,有天清晨,当幼儿陆续来园,开始桌面游戏时,东东故意把很多雪花片插塑撒在地上,并发出大笑,引来别的孩子的注目。此时,当班教师没
有责怪东东,只是摸着在旁边安静游戏的小小,笑眯眯地说:“看,小小游戏时多安静,看她拼搭的图案多漂亮!”随即,幼儿们的目光就转向了小小,东东见没人
参与他的活动,无趣地坐在椅子上。过了一会,东东左边的可可蹲下身子,拣起了地上的雪花片,老师立即表扬:“可可真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看,他在把地上的
雪花片送回家呢。”立即,很多孩子投入到了拣雪花片的行动中。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榜样师范法,为幼儿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标准,不但让幼儿掌握了有关行为
规范,也有效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日常生活中教育契机,创设类似情境,将有助于幼儿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二)通过自定规则,让幼儿自觉地养成规则行为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某日午间操时段,中一班幼儿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场地上精神抖擞地进行着体操锻炼。队伍后面的源源小朋友突
然高高站立起来,舞动着手臂,不时呼喊着什么,一会儿又跑到另一处玩耍起来,任由带班老师在后面追喊着他,就是不愿回到队伍中……等待源源归队以后,带班
老师抓住时机,组织幼儿一起讨论这种现象:这个时段,小朋友应该在什么区域活动?怎样活动?如果不能遵守,影响了整个班级的秩序,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包
括源源在内的所有幼儿一致决定,取消违约者接下来自由活动项目。因此,那天下午的活动,本来是源源最喜欢的泥巴屋游戏,但是因为他上午犯规,而被取消了参
加的资格,源源只能无奈地从事其他活动。由于规则是幼儿自己制定的,活动中他们能主动认同规则,并通过相互监督,心甘情愿地遵守规则。
(三)通过图标暗示,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
所谓图标就是把规则画成趣的画面,通过观察、模仿、暗示等途径去刺激幼儿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的萌发,促使幼儿在不断的操作中形成自律。
区域活动时,如果让幼儿自由选择,往往会出现争抢角色的状况,于是老师组织幼儿一起商量游戏规则,并把这些规则绘画成大家能看懂的图标,张贴在各个区域
内,如在积木区贴上鞋子图片,上面写上了大大的数字“5”,孩子们进区玩时就知道先数数有几个人,如果已有5个人,会自觉地去别的活动区;在图书区,可以
贴幅小嘴巴上竖着一根手指的画面,意思是看书时要保持安静,不能影响或干扰别人;盥洗室内也帖上了师生共同制作的规范洗手流程图;午睡室帖上午睡时必须遵
守的规则图标等。虽然幼儿设计的画面非常幼稚,但孩子们能理解,愿意去遵守,就比教师强加给他们规则要好得多。
(四)通过体验后果,让幼儿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指当幼儿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是去人为限制儿童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儿童的自由,从而使儿童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方法。
实践证明,这是用来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孩子内化规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一天,大家正在玩沙池内认真地制作着各种“蛋糕”,并欣赏着自己的辉煌成果,突然昕昕制作的漂亮“蛋糕”被飞来的一脚踢得瞬间瓦解。在昕昕的哭泣声中,偷袭成功的童童迅速逃走。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可
以依据事先与幼儿共同商订的规则,适当让童童体验一下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当童童再次来到孩子们中间时,昕昕大声说:“他没有遵守游戏规则,把别人的东
西破坏了,不要你和我们一起游戏。”同伴们听了他的活,没有一个幼儿愿意与童童合作,对他都持排斥态度。没有朋友的孤独让童童尝到了自己行为产生的不良后
果,再次游戏时他学会了自我控制,不再破坏别人的游戏成果了。
总之,幼儿规则意识的提高、规则行为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
的标准,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让幼儿制定适合他们能力和兴趣特点的规则要求,就能使他们在掌握和遵守规则
的情况下获得自主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从而达到个性自由与社会化发展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