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郑振铎 《猫》此文被选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本的第十七篇课文。
课文中,“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失落感萦绕于心。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负罪感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伤痛,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
扩展资料: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郑振铎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讳饰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强权,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郑振铎 《猫》作品中虚构的 “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作者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