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品到九品下葬制度

2020-10-28 文化 330阅读
秦汉以后,几乎可以说是无墓不坟了。在整个封建社会,坟墓等级分明,官爵越高,墓地越大,坟头越 高。郑玄提到“汉律曰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
唐、宋、元、明、清五朝的典章对比不同品官和庶人。
人墓地的大小
公侯100 方步
一品90 方步
二品80 方步
三品70 方步
四品60 方步
五品50 方步
六品20 方步
七品以下20 方步
庶人20 方步
坟高也尊卑有别:
公侯20 尺
一品18 尺
二品16 尺
三品14 尺
四品12 尺
五品9 尺
六品7 尺
七品以下6 尺
庶人4 尺
墓碑与碣
《说文》对碑字下的定义是“竖石也”。碑可以立在庭院中测量日影长短,用作计时工具,也可立在门外用作拴牲口的桩子。先秦古书提到的碑,都是指这一类长条型的竖石。当时下葬,也在墓穴四角或两边树碑,碑的上端凿有圆孔,叫做穿,以穿为支点并控制平衡,用绳索慢慢地悬棺而下。这种用来下棺的碑有木制的,也有石制的。棺木放入墓穴后,碑也随之埋入墓中。
从西汉末年开始,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墓中,也不在下葬后撤除,而且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官爵姓名,这就成了墓碑。早期的墓碑上部仍有穿,顶端或作方尖形,称圭首,或作圆弧形,刻上云气图案,称晕首。
东汉时墓前立碑蔚成风气,许多墓碑除刻有墓主官爵姓名外,还刻上介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并加以颂扬的长篇文字,碑阴则详列立碑人的姓名。
晋代由于墓碑“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一度曾予禁止。
唐宋时准许一定级别的官员墓前立碑。碑首称碑额,刻有螭(chī,无角的龙)、虎、龙、雀等图样,碑身下还有碑座,称为趺。当时规定五品以上墓碑为螭首龟趺,高度不得超过九尺,七品以上墓碑为圭首方趺,高四尺。
明清时更把墓碑的形制作为体现墓主身份的标志,规定更为细致:一品为螭首龟趺,二品为麒麟首龟趺,三品为天禄、辟邪(传说中的两种神兽)首龟趺,四至七品为圆首方趺,圆首的碑又称碣。碑身、碑首的高度、宽度以及趺座的高度也都有等差,最高等级的墓碑通高达一丈六尺。原则上庶人墓前不许立碑碣,但这种禁令并未严格执行,所以一般人死后墓前大多立有石碑,只是体小制陋,又无趺座而已。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