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弘扬中华民俗我与文明同行 的手抄报图片吗?

2020-04-27 综合 120阅读
关于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美德手抄报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传统文化和美德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和美德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走进生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立德”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自强不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强不息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自强不息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自强不息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着独立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等等。几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高等学校的审美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青年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审美精神。 构建和谐语言环境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语言:民族团结 文化交融的桥梁 语言是一种工具,文字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和文字是人们沟通思想、交换认识的桥梁。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大家庭。从历史上看,汉族与各兄弟民族之间不断进行着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各兄弟民族通过吸收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族文化,形成了文化认同,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相反,汉文化本身也在不断融合和借用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正是在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中,各民族之间加强了团结。如,儒家思想强调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以“和谐”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基础。 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是文化交融和发展的历史。例如,历史上的辽政权吸收了大量汉族文化。到元朝,原来的契丹人通过文化融合,各方面都与汉族非常相似。女真人原在东北,进入中原后大量吸收汉族文化,不仅促进了女真文化的发展,也与汉族文化相融合。当时未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就是现在的满族,他们在17世纪从东北进入中原后,吸收了大量汉族文化。这些事实表明,在历史长河中,汉族与各兄弟民族之间进行着不断地交流、融合。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都要通过语言文字来沟通感情,使相互之间在认识上、文化生活上越来越一致,组成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如果不通过语言,人们就不能沟通认识。无共同的语言,无共同的认识,人与人之间无交流,就无和谐。所以,语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推广普通话就是以一种相互间了解的语言,让大家的思想、认识一致,构建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 维护汉语的典雅与庄重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接轨的范围越来越广,受外来语言影响也越来越大。日常生活中,像摆个pose、DVD、VCD、恐龙、青蛙、MM(美眉)、OMG(Oh,My god!)等各种社会用语和时尚、流行的网络用语冲击着我们的生活,在经济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注意汉语的纯洁,就此话题我们采访了人文学院中文系马艳副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云南省语言文字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马老师认为,就像好莱坞电影冲击欧洲时法国语言专家、学者保护法语的纯洁一样,我们也应该警惕对汉语的保护。 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今天,由经济带动的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非常快,语言自然也在不断发展,日常生活中的新奇用语,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上各种各样的广告语冲击着我们的听觉,我们不能阻止语言的发展,但也不能任其随意发展,所以这就需要专业人士对语言流向作及时了解、研究,并像大禹治水一样合理地引导大众,就目前中国的情形来看,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带动的语言的发展变化而言,中国语言专家、学者对语言的研究是相对滞后的。 从专业角度来看,语言学专家、学者首先应该清楚认识我们今天的汉语发展现状,符合规范汉语的要积极发展,不符合规范的语言,应该给予合理的建议和规范。比如,移动电话刚开始出现时人们喜欢把它叫做“大哥大”,“‘大哥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叫做‘大哥大’?”等等一系列问题就出来了,这且不说教学者解释的困难、学习者的迷惑,光说用“大哥大”这样一个黑社会用语来命名一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繁的现代物品,这本身就是对汉语的不尊重。后来在专家、学者的建议和引导下,最终把这一现代物品命名为“手机”(口语)和移动电话(书面语),“手机”既表明这一事物的特征属性,同时也暗含了它的用途,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规范汉语、纯洁汉语的例证。 其次,语言工作者在语言的教学、研究、传播中要有意识地走在前面,引导大众。我们必须得承认,语言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不是某几个人可以掌握、控制的,我们都知道,时间是检验一种语言的发展是否合理的最有力法官,但是,从多年从事现代汉语教学的经验中,我觉得语言工作者有责任也有必要在教学、研究、传播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大众,因为大众(尤其是青年孩子)有时候是盲从于时尚的,面对一些新奇刺激的流行用语,他们不知道是该迎合还是该拒绝,是要溶于其中还是保持一定距离?这个时候,语言工作者的指点就会显得相当重要。何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明史,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字得以保存、流传并仍在使用的唯一一个国家,汉语、汉字承载着我们的文明,也将延续着我们的文明,因此,汉语和汉字只有在使用中不断发展、不断规范,才能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代理念中,维护汉语的典雅与庄重。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最近几年的汉语热仍然在升温,可以说,汉语的发展关乎着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尊严,所以,作为一个华夏子孙,无论是语言工作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应该肩负起热爱汉语、纯洁汉语、保护汉语的责任和使命。工作者要引导、规范汉语的使用,大众应该主动自觉地学习规范汉语、使用规范汉语,树立科学的语言观。对于具有公众影响力的电视、广播、电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则更应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 推广普通话 树立科学语言观 语言作为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基石,是维系文化的血脉。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保持语言的规范和纯洁都是极其重要的。语言既是工具也是文化。推广普通话过程中应兼顾两者之间的关系。普通话作为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语言认同是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兼顾文化的多样性是推普工作中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因此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也应充分尊重方言,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文化作为一种弱势文化,双语教学是必要的,否则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某些方言的消失,给人类文化带来极大的损失。 透视当前语言文化,我们虽看到了某些不和谐,但已经产生的关注更让我们相信语言文化灿烂美好的明天。这些穿越了茫茫岁月历经雕琢的瑰宝,令我们畅游在文化多样性的无限精彩中,去延续人类文明的感动、丰硕与美好。 普通话推广工作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语言环境,首先要发挥新闻媒体在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过程中的示范作用。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当今新闻媒体对群众的影响作用日益扩大,因此,新闻媒体在传播中应尽量少用方言,逐步引导群众理顺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同时,新闻媒体也应兼顾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客观看待方言剧,使群众意识到普通话与方言并不矛盾,迎合群众对文化的多样化要求。对于公众而言,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远比普通话所达到的等级更为重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已逾越了地域的局限变得越来越广泛,群众应积极主动地多学多说普通话,在交往中尽量使用普通话,提高对普通话的认识。政府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公共服务部门要充分发挥窗口作用。政府、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部门在推广普通话过程中若能群力群策、整体联动、多方合作,普通话推广工作定能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