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动机理论有哪些?

2022-03-28 教育 105阅读
第一强化动机理论学习的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联结主义心理学家用S-R的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联结学习理论的中心概念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学校中的强化,既可以是外部强化,也可以使内部强化。
第二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这一概念源于默里的有关研究,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等接受默里思想,将其发展成为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提出了期望——价值理论,用公式表示即:(T)=f(需要*期望*诱因)其中,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M),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诱因是个体成功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I)。一般而言,任务难度越大(成功的可能性越小),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也就越强,所以P与I存在着互补关系,即I=1-P。
第三成败归因理论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他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的内部。后来,罗特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一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第四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理论是以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现观。吃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持能力实现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心理学家最近开始了对社会目标的研究,并认为成就目标应该包括掌握目标、表现目标和社会目标三种。
第五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行为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他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而是替代强化,三是自我强化。期待就是班杜拉所说的先行因素,他的期待概念也不同于传统的期待概念,认为除了结果的期待外,还有一种效能期待。
第六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生理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后,便是安全需要,在这之后是归属和爱的需要,随后出现的是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他人的尊重。在上述这些第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它具有两方面的涵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马斯洛又把这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两类。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它们因身心的缺失而产生,因此也称缺失性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它区别于缺失性需要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永不满足性。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