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 形势与政策

2022-08-14 教育 245阅读
高等教育回归常识是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现代化的呼唤。教学是高等学校的工作中心,是高等学校的基本社会职能,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教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从恢复基本秩序到规范运行,再到冲刺世界一流,教学工作在改革中持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一些高校课堂教学内容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依然如故,饱受诟病,已然成为建设一流大学的拦路虎,成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为了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水平,推进课堂教学现代化,我国一些大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采取了一些改革举措,例如一些大学开始开设新生研讨课,推广研究型教学模式等,但大多数改革在实践中难以为继。从学的方面来看,由于阅读量较少,大学生为教学改革课程储备的知识量有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无法实现在知识、思想、方法上的衔接、共鸣和碰撞,智力激荡不够,学生在课堂上既感受不到探索的快乐,也收获不到丰富的信息。从教的方面看,一种情况是教师知识渊博,学生知识储备太过单薄,无法进行有效互动并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只能重操旧业,以灌输、注入式教学完事;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本身知识有限,无力在现有知识基础上“以现知隐、以往知来”,无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满堂灌”模式。“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于是“满堂灌”一统我国大学课堂的局面所在皆是。正如生产工具落后导致劳动者虽然辛勤付出而劳动生产率低下一样,“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因教学方法落后而导致它是一种大学教师辛勤的低效劳动,这种教学无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并体验运用知识的具体情镜;无助于训练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逻辑思维活动;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精神;无助于增强师生之间思想、情感交流;无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因此,深化教学改革就必须革除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而这又必须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回归常识,即读书的基础上。因此读书成为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控扼之要。

高等教育回归常识是提升大学品质的需要。优秀的大学因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文化引领、超凡的时空连接而让人流连忘返;优秀大学的师生因其执着的科学精神、流淌的人文情怀、优雅的行为举止、深邃的思想意境、高尚的审美格调而让人肃然起敬。具有如此氛围和如此气质的大学才是高品质的大学。高品质的大学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其核心成员矢志追求的结晶,或者说是大学师生读书读出来的、是从书中悟出来的。读书特别要读包括马列经典在内的中外经典名著,这是因为经典凝聚着人类的思想精华,珍藏着人类的智力成果,阅读这些精华不仅能给人带来巨大的思想共鸣和感官享受,而且还能训练和发展人的智力。经典回答人的意义,探寻社会之美丑,发现自然之规律,阅读经典能升华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的审美格调,浇灌人的理智之花。永恒主义教育思想家赫钦斯和阿德勒就非常推崇经典名著的教育价值,认为名著超越了地域和时间限制,具有永恒价值。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