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机器人取代了人类的工作,人类将何去何从?今天我看到经济频道说

2020-05-13 科技 156阅读
每一个新事物的诞生,每一项技术的革命,大都使人形成三方观点。支持方,积极推动、促进,宣扬该事物/技术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收益;反对方,坚决抵制、阻扰,强调该事物/技术可能带来的坏处和损失;中间方,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在前面两派观点之间,摇摆不定。
对于机器人是否会抢夺人类工作这个命题,事实上是显然成立的。因为机器人在大规模、重复性的生产制造作业上,比人工效率高出太多,而且更安全,工人们的失业潮也将成为各国政府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这也是机器人反对方的关键论据之一。
但工人失业难道就彻底成为无业游民,甚至沦为乞丐吗?
从人类社会的普遍历史进程来看,恐怕并非如此。譬如,从游牧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转变,由于农耕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牧民阶层被大量消灭,而一种的新的职业——农民就此产生,人类自此终于定居下来,开始建设城镇,发展经济,变得更加繁荣。
而就在两百年前,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农耕社会,又发生了一次巨变,那就是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大量的机器被制造出来,其中耕地机代替了耕牛,收割机代替刈工,甚至还有播种机、插秧机、甚至播撒农药的飞机/无人机等,农场主们再也不需要那么多佃农,于是在数千年土地兼并时代的失败者,失去土地的佃农被农场主们抛弃,大量涌向了工厂,形成工人阶级。
工业革命之后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人类社会制造业空前繁荣,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又一次飞跃,也正式将人类文明带入科技时代——为了制造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技术更先进的机器。由此计算机的诞生,延伸出的信息革命,产生了大量码农(然而比尔盖茨创立微软之前,从没人会认为,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台电脑)。随着技术的进步,今天,我们站在了机器人技术革命的前夕。
此刻,我们需要害怕吗?
据统计,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国家发改委近日更印发了《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明确到2025年,将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十年倍增”,使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0%,就业人口占全社会就业人口比重提高到55%。
同时,当前机器人技术水平也还远未达到,完全替代人类从事服务业的程度。熟悉机器人行业的读者一定知道,餐厅机器人就是一个绝佳的例证。即便是已经逐渐普及开来的工业机器人,在真正的超精密机械制造上,仍需要人手工参与打磨纠正偏差。
前不久的乌镇,AlphaGo给围棋界带去的绝望,也让一部分惊呼人类必将为机器人所统治。然而事实是,一直传说中即将来到的无人驾驶汽车想要普及,也还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能力,足够的信心去发展服务业,甚至创造新的产业(譬如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让无数年轻人趋之若鹜,当网红当主播,好坏不论,但是就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日趋明显,工业时代已经成为一个古老名词),抵消掉制造业岗位的减少,完成社会生产结构的转型。
最后,即便机器人发展到能够与人进行同样的生产活动,甚至比人类做的更好。哪怕机器人在创造方面,已学会作诗、写小说、绘画。甚至日前Facebook的实验室里,两个AI在交流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类无法理解的独特语言,但最后的结果,依旧在研究人员的干预下,“说回人话”。
所以,害怕什么呢?机器人,我们人类既然能够创造它,就该自信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驾驭它。
想要统治人类,就请机器人先张嘴,把话说清楚吧。机器人家上看到的
望采纳,谢谢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