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评价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2022-04-11 教育 55阅读
一、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小学生口语交际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发展,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状态,学校教育没有将其纳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之中。能“经常说话”者,如班干部、课堂发言积极的,口语能力得到发展;一般学生锻炼机会少,又缺乏系统指导,只能自生自长。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后,木讷者、交际胆怯者、词不达意者、语言粗俗者、说不好普通话者常见。此方面的缺失,严重影响他们日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如何开展口语交际教学呢?
  首先,要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在第一学段,要能让学生大胆说话,认真听话,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等,都是最基本的习惯,也是有益一生的基本素养。在第二学段,口语交际的要求逐步提高。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在第三学段,口语适当开展诸如演讲、辩论等活动。演讲和即席发言都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口头表达机会?首先是教师要有平等对话的态度,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表达。课堂上的每一次提问与回答,或者学生间的争论,都可以看做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教师的对话既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也影响着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其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开发言的机会,对口头表达有困难的学生,还要作点铺垫,使其有所准备,争取公开表达获得成功,增强自信。
  再次,广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注意倾听、轻言细语、民主协商,全班交流要简要明确、声音响亮、避免重复、文明礼貌。
  二、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当前,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大体上有三个。一个是口语交际教学的话题设置不当,没有从儿童的生活出发,没有很好地体现儿童认知的特点,由此产生交际的情境设置也不十分恰当。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没有能根据阶段目标定位课时或活动的目标,有时让低年级学生说高年级学生说的话,有时让高年级学生做低年级学生喜欢做的事,导致对话内容空乏,比较简单。第三个问题就是缺少互动,听是单方面的听,说是自言自语地说,没有真正变成口语交际。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
  第一个问题,即话题不当,情境虚假,交际失真。这是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一位老师设计的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谈理想”。学生说自己想当解放军、科学家、医生,等等,还说了一些崇高伟大的理由。但有一个学生说自己想当一个清洁工,原因是清洁工是城市的美容师,虽然这项工作挣钱不多,很脏很累,但它同样是我们社会不可缺少的。听了这些,老师带头鼓起掌来。然而在课下交流的时候,这个学生的答案却不是清洁工了,他在课堂上说的是假话。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编瞎话、说假话的现象比较普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恐怕老师设置的话题过于宏大是重要原因。话题过于宏大,脱离了学生思想水平,学生就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就有点像演戏。课程标准规定的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初步学会应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为所写所说负责是新课程特意增加的内容,这不仅是口语交际的能力,还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因此,课程标准要求“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教师在设计口语交际话题时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真诚地说。有些教科书中给出的“了解小伙伴”、“我会了”、“我喜欢的电视节目”、“书中人物大家谈”、“好看的书”等话题就比较容易贴近学生的兴奋点。第二,话题的难度要适当,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完成。第三,要体现语文学习的特色,为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服务,而不是着眼于虚浮的思想教育,如果有了真实的交际情境,真正的交际需要,真诚的交际过程,那么学生讲的话自然就真诚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目标定位不准,无效对话。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定位也有一个坡度的问题。如果各个年级教学目标都一个样,目标发生了错位、越位,或者不到位,那么就会导致我们的教学无效。一位四年级的老师教学“学会待客”的话题。教师设计做客和接待客人的情境。教师扮演客人,学生扮演主人。老师就做了一个开门的动作,问“某某在家吗”,学生说“孙老师,欢迎您到我家来做客,快请进”。老师说“我想来看看你平时在家做些什么”。学生说“孙老师请坐”。老师说“这孩子真有礼貌,谢谢,好了,时间差不多了,我该走了”。学生说“再见”。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所说的话,快请进、请坐、再见等,都是四年级学生已经会说的一些话,看不到学生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发展,有什么进步,也就是说,这个教学根本没有什么增值。如果把这样一个内容,这样一种形式,这样一种目标,放在低年级学段,就是第一学段,还是合适的,但是放到第二学段,教学目标还停留在说几句有礼貌的话上就有点不到位了。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做到准确定位,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方面是“目中有人”,就是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对于那些不爱在公众面前表达的学生,我们要把机会多留给他们,要关注他们表达的兴趣、情感和态度,对一些表达非常好的同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增加一些难度,可以有意地来难为他们,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有一个教学“劝阻”的案例。老师创造了个教学情境,随手扔了一块面包在地上。一个学生就过来劝阻了。这个老师说,我扔面包管你什么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在笑声中这个学生语塞了,不知道怎么说了。这时候老师进行指导,对别人的事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坚持从自己的角度去说,而且态度一定要诚恳,如果你直接地去指责对方,这样就会顶牛,会激化矛盾。于是,学生联系到以前读过的书、古诗进行劝阻,说话既得体,又言之有物。
  第二方面是要做到“心中有标”,心中要有标准,这个学段要做这个学段的事,心中要有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我们不能够简单地模仿,简单地表演,而要关注学生的表达是否准确、是否得体、是否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三方面就是“手中有法”。各个学段的话题不一样,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设计口语交际的训练。
  口语交际教学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单项传输,缺少互动。口语交际中最大的难题恐怕就是只有你来,没有我往。如何突破听说分离的局限,突破简单的听说技能训练的狭隘的视阈,从单一到综合,从浅易到复杂,展开多个回合的互动,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自述、复述、讲故事、解说,这些说属于独白体,是学生一个人在说。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在场的意识,要说得明白,使人听得懂、喜欢听,并且让学生参与互动评价,增强交互性。而像访谈、辩论、劝阻、情景对话等内容属于对白体,是两人或多人直接交谈。要增加学生实战的机会,讲的时候尽量口语化。让我们看一个教学“小烦恼热线”交际课的案例。老师组织学生先观摩知心姐姐与小听众的一段情感交流,小导游述说为什么事而烦恼。主持人认真倾听针对述说者的具体情况,加以疏导,声音是轻柔的,语气是亲切的,面带微笑。然后是教师示范,做小烦恼热线的第一任主持。之后再次创设情境,老师心中也有小小的烦恼。“我那宝贝儿子都上一年级了,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电视,一连看上两三个小时。真是急死人了,大家能为我出出点子吗?”这就实现了角色互换。接着就是分组训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烦恼热线的活动,述说个人不愉快的事,组内成员轮流主持。这样,教学就增加了互动的机会。
  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形中进行,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口语交际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它有这样几个要素,一个是语境,第二个就是主体,第三个就是在场互动,还有一点,就是倾听是互动的基础。俗话说,“会说的想着说,不会说的抢着说”,学生如果能够主动地听,分析性地听,能够听出意思,听出见解,听出自己的感受,才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针对他人的发言,做好自己的准备。我们认为,首先要有平等对话的态度,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表达。说到这个地方,有这样的一个例子。一老师教学《猴子捞月亮》,他问道,猴子捞月亮的做法好不好呢,学生说不好,老师认同地点了点头。这时有一个小手举起来了,这个学生说,小猴子的办法虽然不好,但是它很勇敢,敢自己动手去做。听他说完,老师想了想说,小猴子的方法是不对,可它的勇敢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你能够从另外一个方面想问题的方法不错。老师这个“想了想”很重要,他在努力思考对方的思路和道理,体现了老师就是一个能思考的听众,给学生做了一个好的榜样。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的听说态度,提高学生交际的能力。有些学生在口语交际的时候很害怕,很害羞,也不断地停顿,不断地重复。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创造一个宽松、柔和、润泽的环境,给学生一个比较积极的评价,那么他们就有一个互动的氛围,就能增强他们的互动性。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