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目标模式具有哪些显著特征

2022-04-11 教育 219阅读
课程设计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theobjectivesmodel)也称“工艺学”模式,它是指将课程目标的设定视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这种模式发端于20世纪初期的科学化课程开发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美国课程理论专家博比特(Bobbit)、查特斯(Charters)等人扮演了旗手和奠基者的角色,经过他们对这种模式的前期理论铺垫,到20世纪中叶,美国的另一位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RalphTyler)将这种模式发展极致,泰勒构建的课程开发模式成为目标模式的经典理论,后继者在泰勒的理论基础上又对目标模式进行了修正和充实。
(一)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
1.实用主义哲学的价值论基础课程设计模式是在一定的价值哲学基础上所构建起来的,目标模式无论是原初的雏形,还是后期的“完形”,始终遵循着实用主义的价值准则。这不仅是因为目标模式本身带有实用主义的“血缘”,而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状况为目标模式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性依据。
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效果律”及“练习律”构成了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选择与组织、评价的经典性程序,其中,行为目标的确立成为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逻辑起点。
这样,基于实用主义哲学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得以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而广泛。
(二)目标模式的经典性形态——泰勒模式
1.泰勒原理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课程设计科学化运动中产生了目标模式的初始形态,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美国课程脱离社会现实的状况,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课程发展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计划才使课程的科学化研究在实践中正式展开。八年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拉尔夫·泰勒在对“八年研究”的经验总结基础上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其基本原理全部囊括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它是被公认的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经典性形态形成之标志的不朽巨著。
泰勒是围绕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来阐述他的理论的。他认为,这四个问题是在任何课程设计中都必须回答的。这四个问题是:
①学校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②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③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
④我们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被实现?
泰勒并不试图具体地回答这些问题,在他看来,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因教育阶段与学校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于是,他主要侧重于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程序的探讨。众多研究者将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四段渐进式的课程设计模式:目标的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及结果的评价。
2.泰勒对四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和目标模式的建构
(1)目标的确定泰勒原理中的目标确定原理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三个来源。泰勒建议课程设计者应以三个方面的来源为依据制定一般的教育目标。一是学习者。泰勒主张教育目标的确定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二是当前的社会生活。泰勒主张在教育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必须从社区及大的社会背景分析当前的生活,不要让学生学习过去重要但现在已没有意义的内容。三是学科。泰勒认为,学科专家应考虑的是某一学科在普通教育中的作用与功能,以及对一般公民的用处,而不是以培养该领域的专家为目的。第二,两个过滤器。泰勒建议以社会哲学和心理学作为对这些目标进行筛选的过滤器。
(2)经验的选择关于学习经验的选择,泰勒提出了五个基本原则:第一,为了达到所规定的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去实践这个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的经验;第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从实践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须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于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几种结果。除此之外,泰勒还阐述了有效的学习经验的四种特点:第一,培养思维技能;第二,有助于获得信息;第三,有助于培养社会态度;第四,有助于培养兴趣。
(3)学习经验的组织关于学习经验的组织,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即“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关于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泰勒提出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原则,以确保学习经验的循序渐进性、相关性。同时,泰勒提出了最高层次、中间层次以及最低层次上的结构要素。
(4)结果的评价泰勒第一个将评价正式引入课程编制的过程。他提出了从教育目标到评价情景再到评价手段的过程和程序,即首先应明确教育目标,然后确认评价情境,在此基础上确定、选择评价手段。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四个环节,构成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其中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的整个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其中,教育目标既作用于学习经验,又作用于评价。
(三)目标模式的变形、发展及完善
目标模式继泰勒原理之后产生了多种变形,经历了不断被改造、修缮的过程。塔巴(HildaTaba)、惠勒(Wheeler)、凯尔(JohnF.Kerr)等人都对泰勒模式进行了改造、发展,完善了目标模式。
1.塔巴模式塔巴坚持泰勒原理的直线式课程设计过程,并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于1962年提出课程设计过程的八步模式:(1)诊断需要;(2)建立目标;(3)选择内容;(4)组织内容;(5)选择学习经验;(6)组织学习经验;(7)评价;(8)检查平衡与顺序。
2.惠勒模式英国课程专家惠勒于1967年在其《课程过程》一书中将直线式目标模式改为圆环式目标模式。这一模式的课程设计路线同样以目的、目标作为起点,然后循序进行的是:选择学习经验——选择学习内容——组织、综合学习经验与内容——评价,然后再回到目的、目标,对其予以调整,进行新一轮的课程设计过程。在目的、目标的确定阶段,惠勒采取的程序为,首先将一般的目的分析成终极目标,然后将每一项终极目标分析为若干个中间目标,再依据中间目标确定短期内能够达成的近期目标,最后,依据近期目标设计具体的单元教学目标。
3.凯尔模式英国著名课程专家凯尔从内部结构层面对目标模式予以更为具体化的分析、阐述。这一模式包括四项要素:目标、知识、学校学习经验和评价。对于目标,凯尔认为课程目标是学校活动的预期结果,是课程研制和设计的逻辑起点,并有学生、社会、学科三个来源。除了以上与泰勒模式的相似之处以外,凯尔在目标选择和确定上还划分了目标的种类,并将布鲁姆的学习行为目标分类法引入课程目标确定过程;在知识上,凯尔强调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将它们组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习的迁移;关于学校学习经验,凯尔认为应该包括学校安排的社会机会、学校社区活动、师生关系、个别差异、教学内容及呈现教学内容的方法等;评价则包括对目标可行性、内容及方法的恰切性和有效性的判断。
(四)对目标模式的评价
1.目标模式的历史功绩
首先,它提出并发展了一种至今最具权威的、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论,为课程设计的探究奠定了基础;其次,由于目标模式的第一步是确定目标,它为随后的课程设计开发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南。正是基于这些,目标模式在理论上是权威性最强、影响最广泛、运用最普遍的课程设计理论之一。
2.目标模式的弊端
首先,目标模式受工业管理理论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中强调技术控制;其次,目标模式过分强调明确而具体的预设性教育目标,这使得设定的目标成为衡量学习的唯一标准,而对于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以及目标的动态发展欠缺考虑。同时,预设性的课程必然难以与学生发展的长期性、综合性、渐进性以及累积性等特征相融合,而只是一味地将学生加工成所需的某种规格的“标准件”,这种视学校如工厂的隐喻容易造成学生个性的扭曲。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