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为什么要以社会实践为中心

2020-10-29 教育 75阅读
【摘 要】价值一直是人类社会活动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的体现。“三生”教育作为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新兴事物,探寻其内在的价值无疑将有助于深化人们对其的客观认识。从价值的角度来审视, “三生”教育将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理性价值与现实价值、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客观、全面地认识“三生”教育的价值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贯彻这一教育理念,并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指导思想,最终实现教育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生”教育;价值;教育价值;导 言随着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人的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对于教育的需求也益提高、丰富、广泛和深刻。教育对于生命不仅依然具有原始性的价值,而且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即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成了教育重要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应成为创造幸福人生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①]
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无疑是这个时代赋予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在诉求。在新的时期下,如何有效的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推进受教育个体不断健康、幸福的成长已经成为教育界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之一。“三生”教育[②]理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对我国当前教育这些问题的理性思考下的进行有益探索与尝试。因此,“三生”教育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具有内在的价值,认清这些重要价值无疑对于全面、科学的认识其内涵,确保其得到有效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价值”是一个古老而又使用广泛的概念,人类对人类活动价值的探寻一直贯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马克思曾经指出,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③]“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 [④] 由此我们认为,价值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客体的某些属性对人、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客体的某些属性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成为主体所追求的目的,即“客体的存在和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⑤]
毋庸置疑,价值问题也是教育领域中很早就被重视、现在仍然被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正如有学者所言,“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从它产生的时候起,便具有了价值属性,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自身形式的不断完善,其价值也愈来愈大,以至于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把它作为发展和完善自己的重要手段,每一个民族也试图通过发展教育去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教育的价值的客观存在,便决定了人们总是试图通过理论的探讨,去寻求合理的价值取向”。[⑥]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所谓“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三生教育作为教育活动中一项重要内容,它形成和产生毫无疑问具有其内在的价值。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探讨“三生”教育的价值追求便成为本文关心的问题之一。“三生”教育的价值反映的也是一种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满足、人的需要的满足。二“三生”教育将生命、生存、生活引入到教育活动领域中,并将其构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部分。它所体现和反映的价值也是多维体系,是在整个教育体系下的复合体。同时,由于“三生”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和时代教育的要求,因此,它也蕴含了相当的时代价值。
(一)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三生”教育的终极价值
社会的构成依赖于个体,个体的存在和价值的实现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将个体价值得以实现和未回,才能够有效的确保社会价值的最终实现。因此,个体价值是任何教育活动不可回避的价值取向,作为现代教育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三生”教育也需要直面这一价值取向。“三生”教育的价值在首先在为个体的生命的存在寻找有效的工具,从而确保其生存和生活的发展空间。当然,正如古希腊“培育公民的教育”一样,“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社群的继续生存,而且也是个人的发展。”[⑦]“三生”教育不仅将在给予个人维持生命的基本要求,而且将生命的健康、质量以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融入了教育过程中。通过对生命的学习和认识,了解和认识人生的真谛,为人在有限的人生历程中,积极有效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基础。生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生命、生存教育的升华,它突出了教育为个人的生活服务的指向,为社会个体的快乐和幸福奠定基础。对幸福的追求源于人需要的多样性和生存的本质属性,这其实就是人的生命的存在方式。教育的本质就在与使社会个体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⑧]
“三生”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内在诉求。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是活生生的教育,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教育的价值要从国家主义回归人本主义、人的成长、幸福、快乐是重要的教育目的。这意味着需要改变影响我国教育现实的国家主义、精英主义、经济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教育价值。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所指出,我们的教育目的不是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干大事业、有大成就的“人上人”,而是过丰富、健康、幸福、充实生活的“人中人”。教育“不是摩登女郎之金刚钻戒指, 而是冰天雪地下的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⑨]“三生”教育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教育绝非是单一的过程和体系,如何有效的确保教育的社会性是任何价值理念不可忽视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三生”教育理念将社会有机的融合到教育过程中,社会中的个体的生命、生存和生活都离不开社会有效的物质和精神资料的有效供给。在“三生”教育理念中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与团体之间的和谐共存贯穿始终,将社会价值融合到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中。从个体层面上来考量,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将个体与社会有机的结合。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来审视这一问题,我们不难发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是实现个人与社会利益“最大化”实现的前提性条件。“三生”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个体对社会物质、文化资源的生产和维护。因此,社会个体通过相关的教育,使其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并帮助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同时,个体在与社会编制的网络中,确保个体对社会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并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合理的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形成个体与社会关系有机的统一起来,最终实现和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
(二)理性价值与现实价值:“三生”教育的必要价值
中国的教育似乎从来都逃脱理性价值与现实价值之间矛盾的束缚。从整体上来审视中国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工具价值所钳制,难以从根本上确保理性价值的实现和维护。所谓教育的理性价值就是指教育是建立在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体规律成长的基础上的教育价值导向;所谓的现实教育价值就是急于满足社会活个体对教育的短期内急功近利的需求的价值导向。长期以来,现实价值一直主导了我国的教育领域。从短期来看,教育的现实性价值导向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其客观的作用。但是,客观的分析其负面影响,我们不难发现其在这一价值导向下我国教育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我国的教育在经济在现实价值驱动下,使得教育活动越来越趋于商业化、感官话、世俗化,教育逐步沦落为社会发展的附属品。学者李慎之先生在1994年曾提到美国一本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杂志上一篇文章作者发人深思的话“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 核心的危机(thecorecrisis)是自性危机(identicrsis)”,“中国人正在失去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性(chineseness)。”[⑩]教育的理性价值正是在这样的背静下逐步被消解,并最终难以在教育活动得以实现。
我们追逐理想的教育状态是将现实价值和理性价值有机的结合起来,任何偏颇的价值导向都将制约教育行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毫无疑问,“三生”教育是实现教育理性价值的回归重要路径之一。“三生”教育有机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坚守教育公平,培育人的健康心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融入了其中,并将其具体化,为现代教育理性价值的实现开辟了新的路径。同时,“三生”教育立足于帮助个体成长,着眼于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着力于培养建设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公民。这遵循了社会发展、个体成长的客观规律,为教育的有序发展奠定了见识的基础,这也是教育活动实践遵循科学的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同时,“三生”教育将是素质教育理念又一具体体现。素质教育一直我国教育领域一个共同追逐的目标,然而,由于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束缚和制约,素质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任然停留在纸面上,很难在实践中得以有效的贯彻。“三生”教育不仅重视知识教育(智商),而且重视受教育者情感教育(情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可以更为轻易地辨别新颖、独特和具体的东西,他们更多地生活在自然的真实世界中,而非生活在一群人造的概念、抽象物、期望、信仰?和陈规之中。”[11]只有智商和情商的同步发展,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学生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即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共存与发展。受教育者通过接受全面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指导,实现健康的成长,并帮助他们积极服务社会,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三生”教育的内在契合点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陷入“偏重与知识理论价值,而忽视实践价值”的发展怪圈。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校教育活动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不高、个人自理能力差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家庭的大量出现而不断的加剧。在这样的背静下,探寻教育实践价值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教育学界不断在探寻实现这一问题突破的有效路径,即如何实现教育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有效契合为一体。
“三生”教育科学的符合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将受教育的客体对基础理论的认识、理解与运用有机联系为一体,实现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三生”教育的实践活动也突破了单一的学校“说教”、“灌输”模式的束缚。“三生”教育的实现场所不仅包括了学校,还包括了家庭和社会等场所,将教育的场所扩展开来。这就实现了教育立体化、多角度发展,为教育的实施贯彻拓展了新的发展思路,它也必将为社会个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
结 语“理想是目标,也是向导。因此,现实和理想虽有很大差距,但我们知道,除非有一个崇高的理想树立在它的面前,现实是不会长足进步的。”[12]
任何行为实践和理论毫无疑问都带着其某种程度上“乌托邦”色彩,但是,正是这些不断探寻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充满变化的现实问题,“三生”教育坚持人本性、求真、实践、规约、开放、整合、创新性等原则,无疑将是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又创新性理念,它很好的实现了社会的外在诉求与受教育者客体内在诉求的有机统一。在实践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将其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理性价值与现实价值、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得以有效的体现“三生”教育将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三生”教育在教育界无疑是一次具有开创性的探索,无论其将在实践中形成和激发其什么样的影响,但其价值必将是客观存在的。在追逐教育的“乌托邦”的进程中,无论是对生命、生存的探讨,还是对生活的追问,都将是有益于教育活动的深入与发展。教育也需要这些理念和行为的指导,没有这些,我们的教育或许将走向枯萎境界,教育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也必将成为“镜中月,水中花”。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